我國鋼鐵業計算機的應用發軔于上世紀70年代的鞍鋼、首鋼、上鋼和太鋼。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鋼鐵行業探索在管理方面的應用,前后有30多個較大項目獲得成功。從總體來看,這些項目以報表處理和漢字輸出為中心,圍繞統計業務展開,屬于單項業務應用。這些應用尚未進入企業的核心業務.特別是未能促進企業管理創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它們的作用局限于單項業務工作量壓力的緩解。
進入新世紀,中國鋼鐵企業以產銷一體化為突破口,打通了企業的銷售、采購、質量、生產、設備、倉儲、核算等關鍵環節,適應了企業面向市場轉型的需求,開始了大面積有序集成的應用模式:緊接著進行了以財務為中心.打通財務與銷售、采購、質量、生產、倉儲、設備、計劃、工程、人事、辦公等各項業務之間的信息通道.實現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同步。不但有效緩解了各項業務活動中信息處理的壓力,顯著提高了業務效率,而且推進并促成了重大的管理創新,使企業的財務集中、生產指揮統一.采購銷售統一、全企業倉儲一體.顯著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大量的資料表明,實現了“訂單”和“賬單?雙上線”的企業,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鋼鐵業的嚴重沖擊中,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鋼鐵信息化進入成熟期
當前,我國鋼鐵企業信息化總體上進入成熟期。我們可以從鋼鐵企業兩化融合的水平和達到這個水平的企業在全國的比重來支持這個論斷。從信息化企業的比重上看,列入統計的64家鋼鐵企業或集團,82個統計對象。2008年.它們占全國粗鋼產量的78.34%。這82家鋼鐵企業都在應用IT,進入成熟階段的有寶鋼、武鋼.首鋼,鞍鋼,邯鋼等39家.占全國鋼產量的53.4%。實現管控銜接.產供銷一體,業務財務無縫集成的有寶鋼、武鋼、鞍鋼、首鋼、湘鋼、邯鋼、濟鋼、攀鋼、馬鋼、太鋼、興澄特鋼、南鋼等23家,它們屬于完全成熟的應用。其中寶鋼,湘鋼、興澄特鋼、首鋼礦業進入深度應用。其余16家企業實現了“雙上線”之一,進入基本成熟階段。
從兩化融合的水平上看。鋼鐵企業的信息化伴隨著流程的重組與優化,促成了財務,采購、銷售、庫存與生產的集中化,與企業管理創新相輔相成。新日鐵,浦項,中鋼,寶鋼等國際一流企業的管理經驗概括為一個詞,就是扁平化。扁平化表現為一級財務管理、集中的采購和銷售、地理上分散而邏輯上統一的倉庫管理;同時,集中了生產指揮,顯著減少了生產指揮的層次。這些曾經被我國傳統鋼鐵企業認為”辦法好不好學”的管理措施.隨著信息化在38家企業落地開花了。這是中國鋼鐵企業管理史上的劃時代的壯舉。
僅以財務管理為例.由于核算量大,傳統上,至少設公司和分廠兩級管理.次月七號以后出上月的決算報表。信息化后.就源取數,特別是各個工序的消耗,采購物科入庫后自動記賬,銷售產品自動結賬.極大地減少了重復錄入。計算機化的核算也大大提高了效率。從而前述38家企業全部取消了公司以下的財務機構,湘鋼、漣鋼財務人員分別減少了36.7%和35%,而月度財務結算的時間分別由8天提前到2天和由10天提前到1天。
特別重要的是,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顯現出來了,企業的資金安全有了實質性的保證。一些原來不可能辦到的事實現了。例如,南京鋼鐵利用不同品種規格產品的實時消耗數據,實現了日清日結,可以拿到體現當月生產實績的產品成本表、體現企業主營利潤的銷售利潤表。在目前的市場行情下,成本數據出來的時間和數據質量對經營決策具有重要意義。2009年一季度,南鋼逆勢飛揚,“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凈利潤.總資產貢獻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全員勞動生產率.凈資產收益率.人均利稅、人均利潤、銷售利潤率、資本產出率.噸鋼利潤”等多項競爭性指標行業排名第一。
我國鋼鐵企業信息化的實踐.充分地印證了:成功的信息化,必然是“兩化融合”的。它必然會成為管理創新的孵化器、企業精細化經營的助推器.資金安全的保險閘.進入全球市場的直通車和高層科學決策的信息庫。
從技術開發的水平上看。寶鋼、武鋼,鞍鋼等企業吸收消化了引進的MIC碼技術,不但獨立開發本企業的產銷一體化系統,而且形成了或者正在形成自主創新的技術。攀鋼、湘鋼、興澄特鋼、重鋼、廣鋼、韶鋼、濟鋼、漣鋼、南鋼、唐鋼、承鋼等企業,先后開發成功了本企業以產銷一體化為核心的信息系統。國產軟件占據了鋼鐵企業信息化的半壁江山。涌現出上海寶信軟件,北京紅河谷,湖南視拓、創智等一批軟件公司,開發了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他們的產品以鋼鐵企業的MES為核心,向上延伸到ERP,橫向擴展了計量檢化驗功能。北科大高效軋制國家工程中心成功地開發出;臺鑄軋一體化的作業計劃、生產調度及其優化軟件,填補了我國的技術空白,有力地促進了熱軋紅裝紅送技術升級,對節能增效產生了巨大作用。四川托日、重鋼三峰、北京信源誠、北京新思維,大連理工大學、北京冶金自動化院、中冶京誠公司等能夠承擔鋼鐵企業信息化技術工程。我國鋼鐵企業及院校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內.吸收消化了引進的企業信息化先進技術,并將其國產化,這在國內十分罕見。
四大經驗
研究我國鋼鐵業企業信息化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獲得一些有益的經驗。
第一、企業信息化需要資金、人員、組織、制度等一系列的條件,它們要為企業信息化打下基礎,提供保障。這些條件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但是它們僅僅是我們開展信息化工作的條件.并不是信息化工作本身。有了條件,信息化可以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差。
第二,企業信息化應該怎么做7首先是不能搞技術驅動,要搞業務驅動:搞業務應用,要搞效益驅動:其次,信息化要與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相輔相成,不能拘泥于現狀;再次.在應用形態上,能停留在單項業務上,要把精力放在打通單項業務的信息鴻溝,從而使應用集成化,發揮信息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這里,企業管理和生產過程控制的銜接,生產制造和銷售采購等的一體化,各項業務與財務的無縫連接.具有普適的價值,應該作為集成和協同的重點:最后,要鼓勵創新,利用聯機分析、數據挖掘等一系列技術,深度開發信息資源,使其在生產經營決策活動中,特別是有關質量瓶頸的診斷,工序消耗的降低,價格杠桿的應用,細分市場的開拓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利用新興技術.開發企業問的供應鏈協同,建立上下游企業間的穩定社會供應鏈。還可以開拓市場.建立新型企業,做精做強信息服務。
第三,各行各業要精心組織,要利用工信部信息化推進司下發的兩化融合評估指標,對企業信息化進行診斷,掌握企業信息化的就緒度.成熟度和貢獻度。要從投入,組織、人員、規劃、制度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研究企業信息化的就緒程度.掌握行業內信息化的基礎工作。要把重點放在評估企業信息化的成熟度上。由淺入深研究企業在業務單項應用.集成協同到深度應用。
按照行業特點。從生產制造過程的信息化和經營管理信息化兩個層面,提出產品研究開發,輔助設計.生產過程控制、生產管理、財務管理.采購管理、銷售管理,設備管理、能源管理、安全管理.辦公活動等重點單項業務,加以評估。企業信息化的成熟度反映在信息化對業務的覆蓋面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通過信息化使各項相關業務相互溝通協調互動上。特別是管控銜接、銷供產一體以及財務與其他業務的無縫連接。鋼鐵行業、化工行業.機械行業的經驗都證明了,協同集成是效益的孵化器。各行業還要通過深度應用發現標桿,把握企業信息化未來的發展
方向。
第四,企業信息化的貢獻度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它被社會廣泛接受有一個過程。為了推進兩化融合,對此必須進行系統的科學的深入的研究。首先,分別從對企業競爭力、所得經濟效益及其社會效益給出一個貢獻度的指標序列.作為統一認識積累資料的基礎。其次.它可以作為企業自我診斷的一個依據。企業可以根據財務決算速度、客戶滿意度、客戶響應速度、產品一次合格率、新產品產值率,產成品庫存降低率、資金周轉率、合同兌現率、生產計劃兌現率等指標進行同類型企業問的對比,把握本企業的競爭能力.研判信息化對此的貢獻。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指標具有公信力,需要通過時間序列來研究.積累的數據越多。研究會越深入。判定結論的適用性也越大。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拓步ERP資訊:從鋼鐵行業看信息化評估
本文網址:http://www.guhuozai8.cn/html/consultation/1082044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