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形勢、管理思想和信息技術都是在不斷發展的。隨著全球化經濟的形成,以面向企業內部信息集成為主的MRP Ⅱ系統已不能滿足企業多元化(多行業)、跨地區、多供應和銷售渠道的全球化經營管理模式的要求。進入90 年代,隨著網絡通信技術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一些跨國經營的制造企業開始朝著更高的管理信息系統層次— —ERP 邁進。需要再次指出的是 MRP Ⅱ 不是“ 過時了”,而是“ 不夠了”,不能滿足新形勢的需求了。
ERP是由美國加特納公司(Gartner Group Inc.)在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那時的ERP概念的報告,還只是根據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供需鏈管理,推論各類制造業在信息時代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趨勢和變革;當時,Internet的應用還沒有廣泛普及。隨著實踐和發展,ERP 至今已有了更深的內涵,概括起來主要有三方面特點,也是ERP 同MRP Ⅱ的主要區別:
ERP是一個面向供需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管理信息集成。ERP 除了傳統MRP Ⅱ系統的制造、供銷、財務功能外,在功能上還增加了支持物料流通體系的運輸管理、倉庫管理(供需鏈上供、產、需各個環節之間都有運輸和倉儲的管理問題);支持在線分析處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OLAP)、售后服務及質量反饋,實時準確地掌握市場需求的脈搏;支持生產保障體系的質量管理、實驗室管理、設備維修和備品備件管理;支持跨國經營的多國家地區、多工廠、多語種、多幣制需求;支持多種生產類型或混合型制造企業,匯合了離散型生產、流水作業生產和流程型生產的特點;支持遠程通信、Web / Internet / Intranet / Extranet、電子商務(E-commerce、E-business)、電子數據交換(EDI);支持工作流(業務流程)動態模型變化與信息處理程序命令的集成。此外,還支持企業資本運行和投資管理、各種法規及標準管理等。事實上,當前一些ERP軟件的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了制造業的應用范圍,成為一種適應性強、具有廣泛應用意義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但是,制造業仍然是ERP系統的基本應用對象。
采用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的最新成就。網絡通信技術的應用是ERP同MRP Ⅱ的又一個主要區別。ERP系統除了已經普遍采用的諸如圖形用戶界面技術(GUI)、SQL結構化查詢語言、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RDBMS)、面向對象技術(OOT)、第四代語言/計算機輔助軟件工程、客戶機/ 服務器和分布式數據處理系統等等技術之外,還要實現更為開放的不同平臺互操作,采用適用于網絡技術的編程軟件,加強了用戶自定義的靈活性和可配置性功能,以適應不同行業用戶的需要。網通信技術的應用,使ERP系統得以實現供需鏈管理的信息集成。
ERP系統同企業業務流程重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簡稱BPR)是密切相關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快了信息傳遞速度和實時性,擴大了業務的覆蓋面和信息的交換量,為企業進行信息的實時處理、作出相應的決策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為了使企業的業務流程能夠預見并響應環境的變化,企業的內外業務流程必須保持信息的敏捷通暢。正如局限于企業內部的信息系統是不可能實時掌握瞬息萬變的全球市場動態一樣,多層次臃腫的組織機構也必然無法迅速實時地對市場動態變化做出有效的反應。因此,為了提高企業供需鏈管理的競爭優勢,必然會帶來企業業務流程、信息流程和組織機構的改革。這個改革,已不限于企業內部,而是把供需鏈上的供需雙方合作伙伴包羅進來,系統考慮整個供需鏈的業務流程。ERP系統應用程序使用的技術和操作必須能夠隨著企業業務流程的變化而相應地調整。只有這樣,才能把傳統MRP Ⅱ系統對環境變化的“ 應變性(Active)” 上升為ERP系統通過網絡信息對內外環境變化的“ 能動性(Proactive)”。BPR 的概念和應用已經從企業內部擴展到企業與需求市場和供應市場整個供需鏈的業務流程和組織機構的重組。
ERP側重于各種管理信息的集成,而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側重于技術信息的集成,它們之間在內容上有重疊但又是互補的關系。制造業是否實現ERP系統,什么時候實現,取決于企業的性質、規模以及發展和經營戰略的需要。但是不論如何,都應從ERP的高度來進行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長遠規劃。作為制造業信息化建設的第一步,從實施MRP Ⅱ入手,仍然是絕大多數企業必要和可行的方案。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ERP同MRPⅡ的區別
本文網址:http://www.guhuozai8.cn/html/consultation/10820618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