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系統上線后,ERP項目就結束了嗎?不。這只能說ERP系統取得了暫時的順利,只是攻下了一個碉堡。“革命還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呀。ERP項目是個逐步完善的過程,項目成功上線后,用戶的注意力就是要把ERP系統不斷的完善起來,要把項目實施時沒有考慮到的細節一一完善起來。
但是,想要把ERP系統后續的完善工作做好,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比起ERP項目上線來說,難度可是一點都沒有減少。因為后續完善的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還有不少。
1、要防止用戶的老毛病死灰復燃
我見到過不止一個客戶,在ERP項目上線之初,他們比較乖。會完全按照標準作業規范來操作系統,即使,利用系統后的流程跟他們的手工流程有差異的情況下,他們也會采用新的流程。但是,當系統用了一段時間后,他們心就癢了,開始搞自己的小動作了。就拿采購定單的變更來說吧。以前手工作業階段,若發現采購單上的價格或者數量有錯誤,他們是不會再去重新打一遍采購單的,直接在原由的采購單上修改,然后簽上修改人的名字即可。但是,ERP系統是不允許的。他要求所有數據的修改,都必須在ERP系統中完成。在ERP系統上線初期,他們若遇到采購單錯誤時,還會在系統中修改。但是,時間久了,他們就會比較麻痹了,會舊病復發。采購單有錯誤了,也不在系統中開采購變更單了,直接在打印出來的采購單上修改即了事。反正以后的倉庫、財務作業不管他們采購的事情。
所以,后續完善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鞏固“解放地區”,鞏固前段時間好不容易取得的勝利成果。
2、流程的逐漸調整
ERP系統剛開始上線的操作流程,不是完善的流程。其或多或少還有手工作業流程的影子,還有很多尚需改善的流程。當ERP系統運行熟練后,企業ERP系統的操作流程還需要進行優化,提高流程的工作效率。如價格的審批流程,在ERP剛上線時,企業用戶可能擔心價格有錯誤,還是按照以前的審批流程,采購單的價格審批要設置兩道門檻,一是采購經理審核,二是成本會計復核。在ERP上線初期,也是按照這個流程來走。但是,當ERP系統運行熟練以后,我們會發現,一般采購員無法更改采購定單的價格,也就是說,采購定單的價格我們只需要在有變更的時候,進行二道審批即可,平時的話,價格的審核可以讓ERP系統這個鐵面判官來做。
象以上這種可以改進的地方,在ERP系統運行穩定后,還有很多。有時候,ERP系統一個小小的改進,就可以給企業的工作效率得到不凡的改進。
3、細節的完善處理上
在ERP項目實施過程中,時間比較緊,工作量比較大,所以,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無法考慮一些細節的內容。但是,在ERP系統上線后,用戶相對來說,就有比較多的時間,來考慮這些細節問題。如報表的格式問題上。有些企業報表的格式要求比較高或者內容比較復雜,一下子難以實現。如有個客戶,他們要求在當日的銷售日報表上,能夠帶出該產品的毛利率。計算數據即不是按標準成本來算。若按標準成本計算毛利潤率的話,也就簡單了。他們是要求根據最近的原材料的采購價格來計算產品的材料成本,然后再以此為基礎,經過適當的調整后,來計算銷售定單的毛利潤率。由于這個報表比較復雜,所以在ERP上線后,不能實現。在ERP上線初期,他們只有進行手工統計后,再把數據添入到報表中。隨著ERP系統的運行逐漸完善,這些數據也可以從ERP中取得。企業在顧問的幫助下,通過報表自定義系統,實現了這張報表。以后,報表生成以后,不需要再進行人為的改動,就可以直接拿來使用了。
所以,在后續的完善過程中,細節問題的處理,也是一件大工程。但是,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細節決定成敗呀。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ERP項目的后續完善工作,一點都不比項目實施的工作輕松。具體來說,在后續完善的過程中,企業用戶要做好如下工作。
1、定時對ERP進行體檢:召開會議,發現ERP系統需要改善的地方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有這種悲劇。某個人平時好好的,看不出有什么毛病;突然腹部痛了,去醫院一檢查,發現是肝癌晚期。為什么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沒有定時做體檢,以外能吃能睡,看起來好好的,怎么會想到有癌癥呢?其實,現在的醫療技術,若在癌癥早期就發現,完全可以治療痊愈。
ERP項目也是如此。若對其進行定期的體檢,發現毛病,及時處理,那就不會慢慢轉化成大毛病;但是,若對小毛病不管不問,或根本沒有發現小毛病的存在,則久而久之,其必然會轉換成不可治療的癌癥,到時候再后悔也來不及了。
所以,企業內部要定時的開座談會,如半個月一次或者一個月一次,集中討論現階段ERP系統運行中發現的問題及需要改善的地方。有問題不可怕,找到問題原因一一解決即可;怕的是不能發現問題。所以,企業各個部門負責人要定期對ERP系統進行體檢、會診,把發現的問題或者需要改善的地方,一一列出來,無論是其他部門的、還只是本部門的問題,都要攤在桌面上談,然后,讓企業內部的ERP項目負責人,想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案。若自己不能解決,就要依靠外部的ERP實施顧問了。總之就是,發現一個問題,處理一個問題。如此,ERP軟件才能在企業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斷進步。
2、便條雖小,用處確大
如何讓用戶持之以恒的利用標準作業規范為指導對ERP系統進行規范化的操作,如何讓新員工盡快熟悉ERP的標準作業流程,讓其能夠盡快的進入角色。這些流程管理問題,一直是企業非常頭疼的問題。而且,由于流程操作的不規范,這也是導致ERP系統出現錯誤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什么簡單有效的方法能夠有效的解決這一難題呢?
其實,這里有一個非常使用的小方法。我在ERP項目實施的時候,都要求客戶在標準作業規范確定下來以后,把一個個標準作業流程配上簡短的說明,制作成一張張小的卡片,然后,把他貼在對應用戶的電腦旁邊,讓他們一坐下來,進行ERP操作,就可以看到這個友情提醒。這個潛移默化的效果,有時候比你ERP實施顧問在臺上講個一天的效果還要好。
這種模式,我是極力推崇的。因為其可以說,基本上不需要花費多少成本,但是,卻可以其到非常大的作用。對于規范企業對于ERP系統的操作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不過要注意一點,就是當流程有所改變時,一定要及時更換小卡片,不然的話,用戶天天看過時的流程卡片,反而卡片會誤導他們。
3、整理實施文檔
在ERP項目實施過程中,會產生很多跟項目有關的文檔,如標準作業流程文檔、作業規范文檔、二次開發的文檔等等,這些文檔在ERP項目實施完成后,用戶要抽時間及時進行整理,若文檔有缺乏的話,要及時跟顧問聯系,補齊文檔資料。因為這些文檔資料是以后公司ERP運作出現問題時,重要的參考資料。而且這方面資料,很多都是內部資料,在外界是無法取得的。特別是關于二次開發的相關資料,若企業不幸換了一個顧問,而對方顧問很可能對于你這個企業的二次開發的個案不熟悉,所以,要特別重視這些文檔資料的整理。
其次,ERP上線后,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難免還會遇到一些問題。如在ERP采購模塊的操作中,發現請購轉換采購單時,不成功。后來經過一番努力,才發現是原材料沒有定義默認的供應商。原來,ERP系統中對于原材料必須定義至少一個供應商,否則的話,就無法自動生成采購單,而需要手工開立采購單。這就會非常的麻煩。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企業不能解決了就完事了。而應該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把這個問題的情況、發生的原因、解決的方法、預防的措施等寫成一份文檔,永久的保存起來。這些文檔資料都是企業寶貴的財富,是企業以后對于新員工進行ERP培訓的最好的教材。也只有如此,企業才不會老是在同一個地方摔交,不會重復的交學費。
4、多培養一些關鍵用戶
在ERP項目實施時,ERP軟件培訓時,由于受到場地等的制約,一般都只有項目組的成員,如各個部門經理才有機會參加ERP項目的培訓。也就是說,接受過ERP項目正規培訓的各個部門可能都只有一個人而已。但是,若他們離職了怎么辦?關鍵用戶的離職對于ERP系統的運作影響是非常大的。
所以,企業在ERP項目完成后,要開展定期不定期的ERP培訓,讓每個用戶都成為ERP系統的關鍵用戶,讓他們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獨當一面。如此,即使有關鍵用戶離職,也不會影響到ERP運作的大局。
同時,對于其他員工進行統一的培訓,有利于讓他們了解ERP系統的全貌,簡單的說,就是讓他們了解其他部門的操作,會對自己部門的操作產生什么影響;自己的操作,又會給別人帶來那些影響。如此,他們在操作ERP系統時,可能會更有一個全局的概念,會知道,自己如操作不好,會影響到別人的工作。有這種觀念之后,他們操作ERP系統起來,會更加規范、更加有責任心。而這是ERP系統得以發展、完善的基礎。
總之,ERP系統后續完善的戰役說好打好打,說不好打也不好打。這就要看企業的ERP項目負責人的經驗與能力了。個人認為,企業在ERP項目的持續改善上,可能比較重視,但是,會忽略ERP項目前期成功的鞏固上。但是,ERP項目成果的鞏固跟ERP項目的持續改善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企業都應該對其有充分的認識,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ERP系統實施上線的后續完善
本文網址:http://www.guhuozai8.cn/html/consultation/1082025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