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當前我國信息化建設中面臨的根本問題?
眾所周知,當前我國信息化建設正處在深化、整合、轉型與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但CIO有道不完的苦水,CIO是最容易受傷害的人,信息化工作費力不討好,做得再努力,領導也感覺不到,稍有偏差,所有的功勞苦勞都會被否定;同時,業界專家們,也在不斷地總結我國信息化存在十大或八大問題,諸如,IT規劃錯位、IT投資黑洞、IT項目泥潭、IT控制黑箱、IT管理滯后、IT信息孤島、IT運營脫軌、IT合作困難等問題。不可否認,這是當前擺在CEO和CIO案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記者通過深入采訪和調研,發現這些問題只是我國信息化存在問題的表象,而其背后真正的核心問題并非如此。那么,中國信息化頑疾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出路在哪里?!
中國的信息化建設在經歷二十年的“摸著石頭過河”,從來都沒有像今天這樣,渴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引。
問題:信息化建設制度安排的缺失
我國信息化建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技術高消費’、‘信息孤島’、信息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信息化效益低等問題。”作為多年深入研究信息化的資深專家,ITGov中國IT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孫強表示,“不過,這些問題都是我國信息化存在問題的表象,其背后的核心問題是信息化建設制度安排的缺失。當前,這種制度安排的缺失突出表現在:上無司令部下無責任人,也就是責權不明;信息化績效評價缺失;信息化管理與控制體系缺失”。
上無司令部下無責任人
幾年來,記者接觸的CIO不少,可以說,經常聽到CIO這樣的抱怨,“IT實施結果和當初的規劃相差甚遠”。為何如此?表面看來,多半原因出在執行不力上,再往深究,則是IT管理過程中的責權利不明。
作為經常為大型行業用戶和政府部門提供咨詢服務的北京信誠致遠信息化管理咨詢機構,在實踐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企業存在的問題大都是責權利不明確的問題,導致各方利益無法協調到企業的管理目標上來。如:各部門之間分工、職責不明確,造成的后果就是扯皮、推諉。該干的事沒有人干、不該干的事只要是自己有興趣,搶著干其他部門的工作;從項目的啟動到二次開發,再到系統的上線運行,各環節不清晰,職責不清晰;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運行部無法應對一些緊急事件,原因是責權不明確;崗位職能、相關業務流程、標準、實施規范、實施細則等的起草、編制、確認均沒有一個明確的組織或個人來承擔等等。
其實不管什么管理問題,本質上是責權利要明確的問題。”瞬聯軟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發部總監崔大方,深有感嘆地表示,“很多企業在人財物的管理機制上都很健全,但就是信息化建設,無論大問題還是小問題,出了問題不知道該打誰的板子。因此,導致信息化工作說起來重要,爭論起來次要,做起來不要的局面”。
事實上,劃清了職責,信息化建設中出現的互相推諉現象就會極大減少,只要此人簽字就要對此事負有責任,而不是所謂的“集體領導但無人負責”。那么,IT建設出了問題,就知道該打誰的板子,然后解決問題。否則大家都沒責任,就老出事,老出問題,信息化建設沒法成功。
信息化績效評價缺失
這么多年來,在信息化方面已投入很多資金,建成了很多系統,但現在發現能夠繼續應用的卻沒有幾套。”浙江一位政府信息化負責人比較苦惱地告訴記者,“很多項目設想地很好,規劃做得也很好,但建成之后卻發現不是當初想要的”。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苦惱,為什么?
很多人認為是規劃的問題,是頂層設計的問題,或是項目管理的問題,但我認為績效評價機制的缺失是更根本的原因。”孫強說,“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這里的績效評價不僅僅是‘后評價’,而是指覆蓋信息化全生命周期的績效評價。
在管理學和經濟學領域,評估是重要的課題之一,無論是項目管理、工程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都非常重視評估工作。而作為新生事物的信息化建設領域,評估卻是一個薄弱環節,而且也已經造成了一系列問題。
據統計,在對ERP系統的投資超過1000萬美元的公司中,能夠在預定的時間和預算內開通的幾率等于零。原因就是很多企業缺乏有效的、基于績效評價的過程控制。對于類似于ERP這樣復雜的項目,如果在一次性投資后缺乏有效監控和評價,缺乏有效機制保障信息系統投資的實際投放和效益反饋,陷入信息化應用的“泥潭”就不可避免。
除此之外,信息化項目評價缺乏可具體參照的標準,也是導致項目陷入“泥潭”的根源之一。盡管項目通常會經過前期立項、可行性研究、預算審查、招投標、專家評議,到項目中期的規劃會議、選型會議、技術方案研討會,再到項目結束時的測試、驗收、總結、評獎等階段,然而在回答信息系統項目有多大價值,或者能對企業績效產生多大貢獻的時候,通常只能用工作效率提高,業務處理速度改善,使用更加方便,資料更易于更新等模糊指標來回答。然而,就信息化項目相對于企業的戰略地位而言,其價值并非簡單地回答“要不要上”這樣較為概括的問題,而是明確地回答“值不值”的問題。這就需要建立項目驗收和績效評價標準,對信息化建設的投資實施持續的過程管理和評價。
沒有度量,就沒有管理,沒有管理就沒有目標的實現。如果我們沒有度量和監控信息化的框架,那么,治理、IT與業務戰略的一致性、價值交付、風險管理以及資源的有效利用等都將無從談起。
信息化管理與控制體系缺失
今年,我國信息化的理論界和實踐者普遍在反思:中國信息化二十年進程,為什么能夠傳承下來的東西不多?為什么一些地方的信息化建設在“前進-退回-再前進-再退回”,而無法跨越式持續發展?為什么我們做了多年的規劃工作、科研工作、需求管理工作、投資預算工作、驗收工作等等,現在依然還是拍著腦袋在做事?!
麥當勞的薯條可以做到全世界都一個味,而中國同一個店不同的人,會對西紅柿雞蛋面做出不同的味道。主要原因在于我們沒有把信息化過程以制度和法規的形式固化下來,這種固化下來的表現形式即是信息化管控體系。”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席陳拂曉表示,“并且,還要注意運用體系化、標準化和流程化的方法。這和我們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加以妥善保護,否則將失傳的道理一樣。”
今年,在外部監管環境和業務需求快速變化的雙重壓力下,我國企業正為信息化管控體系的缺失,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在美上市企業的CIO對記者說,其多年來沿用的信息化建設管理體系離SOX法案要求的差距很大,這主要表現在體系化、標準化和可審計性方面。即使其較好的幾個管控流程,規章制度、職責說明、文檔描述相對較為完善,依然無法滿足審計師的要求。今年以來,不得不花費高昂的咨詢費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展信息化管控體系的建設項目。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走出信息化制度黑洞 完善IT治理結構
本文網址:http://www.guhuozai8.cn/html/consultation/10820221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