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業智能
商業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簡稱BI)的概念最早是Gartner Group于1996年提出來的。當時定義為一類由數據倉庫(Data Warehouse)、查詢報表、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數據備份和恢復等部分組成的、以幫助企業決策為目的的技術及其應用。借助商業智能,員工、咨詢員、客戶、供應商以及公眾能夠有效地運用信息。其實,商業智能所涉及的技術與應用,起源于經理信息系統(EIS)以及決策支持系統(DSS)。
目前,商業智能通常被理解為將企業中現有的數據轉化為知識,幫助企業做出明智的業務經營決策的工具。這里所談的數據包括來自企業業務系統的訂單、庫存、交易賬目、客戶和供應商資料來自企業所處行業和競爭對手的數據以及來自企業所處的其他外部環境中的各種數據。目前,這些數據大都可以通過企業所采用和實施的ERP(企業資源計劃)、SCM(供應鏈管理)、CRM(客戶關系管理)、POS(銷售終端)等軟件系統當中獲取。在獲取了這些數據之后,為了將數據轉化為決策所需要的知識,要利用數據倉庫、聯機分析處理(OLAP)工具和數據挖掘等技術。因此,從技術層面上講,商業智能不是什么新技術,它只是數據倉庫、OLAP和數據挖掘等技術的綜合運用。最終,商業智能能夠輔助企業在業務經營活動中,從操作層、戰術層和戰略層上面進行有效的決策。
為此,商業智能實質是一種解決方案,它的關鍵是從許多來自不同的企業運作的軟件系統的數據中,提取出有用的數據,進行清理以保證數據的正確性,然后經過抽取(Extraction)、轉換(Transformation)和裝載(Load),即ETL過程,合并到一個企業級的數據倉庫里,從而得到企業數據的一個全局視圖,在此基礎上利用合適的查詢和分析工具、數據挖掘工具、OLAP工具等對其進行分析和處理,將各類信息變為輔助決策的知識,最后將知識呈現給管理者,為管理者的決策過程提供支持。這個基本過程如圖所示。
二、商業智能的功能分析
商業智能在企業的應用,主要包括經營分析、戰略決策支持、績效管理三個方面。
1.經營分析包括經營指標分析、經營業績分析和財務分析三部分
經營指標分析是指對企業不同的業務流程和業務環節的指標,如:利潤率、應收率、銷售率、庫存量、單品銷售情況及所占營業比例、風險采購和庫存評價指標等進行搜集和分析。但這些指標只能反映局部的經營狀況。為了解企業的整體經營狀況,還需對這些指標進行科學的組織和分析,利用智能管理技術,形成一個能反映企業整體情況的數學模型。這樣通過觀察總指標并設置預警,才能獲得整個企業的經營狀況。
經營業績分析是指對各部門的營業額、銷售量等進行統計,在此基礎上,進行同期比較分析、應收分析、盈虧分析、各種商品的風險度分析等。經營業績分析有利于企業實時掌握自身的發展和經營情況,有利于企業及時調整經營業務、化解經營風險。財務分析是指對企業財務數據中的利潤、費用支出、資金占用及其他具體經濟指標進行有效分析。通過財務分析,可以及時掌握企業在資金使用方面的實際情況,為及時調整和降低企業成本提供數據依據。
2.戰略決策支持
在經營分析的基礎上,將各類數據、信息進行高度的概括和總結,然后形成供高級決策者進行戰略決策時參考的企業經營狀況分析報告,是商業智能的優勢所在。
商業智能對戰略決策的支持,分別表現在對公司戰略、業務戰略和職能戰略的支持上。在公司戰略決策支持層面上,可以根據公司各戰略業務單元的經營業績和經營定位,選擇一種合理的投資組合戰略;在業務戰略決策支持層面上,由于商業智能系統中集成了更多的外部數據,如外部環境和行業信息,各戰略業務單元可據此分別制定自身的競爭戰略;在職能戰略決策支持層面上,由于來自于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源源不斷地輸入進來,相應地可以提供營銷、生產、財務、人力資源等決策支持。
3.績效管理
商業智能技術能夠從企業各種應用系統中提取出各種基礎績效指標與關鍵績效指標(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為了考核員工的績效,企業可以先將希望員工要做的工作進行量化,然后借助商業智能工具,管理人員可以追蹤、衡量和評價員工的工作績效,引導員工的思想方向和行動與企業的整體目標保持一致。
三、商業智能在零售企業的具體應用
目前,零售企業面臨激烈的競爭,如何進行有效的經營決策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各個零售企業目前都通過信息化建設,實施了一些信息系統,包括進銷存系統、ERP、SCM、CRM等,這些系統每天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如果不能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整合,則企業的經營決策還將停留在單個業務處理階段,而采用商業智能系統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不僅可以獲得商品的關聯關系,還可以獲得有關商品結構、銷售狀況、庫存狀況、供應商和顧客等決策支持所需的珍貴信息。
通過實施商業智能,運用數據倉庫、在線分析和數據挖掘技術來處理和分析數據,進行數據抽取、清洗、聚類、挖掘、預測等處理,針對不同的“維”進行上下鉆取、左右拖動及縱橫旋轉,通過連續的立體動態表來產生可透析的各種展示數據,直觀地顯示分析者所要探詢的某種經營屬性或市場規律。
另外,BI系統可以通過設置商業計劃、商品配置、采購技術、銷售技術、庫存技術、資金分析、顧客分析、人員績效等功能模塊,從時間、經營活動、經營指標等三個不同的角度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從而得出科學準確的結論。
具體來說,從時間角度,可以選擇從一年到一天甚至可以精確到某一小時,幾乎可以對任意時段的同比和環比指標進行分析比較:從經營活動角度,既可以按照商品的類別如品牌、產地、新商品、淘汰品、促銷品、賬期品、組包品、多包裝品擺放位置、柜組、樓面、占用面積和體積、價格帶、毛利帶等劃分,又可以按照角色如買手、供應商、CEO、部門經理、營業員、收銀員、一般消費者、貴賓客戶進行劃分:對于經營指標,則可以從進貨、銷售、調配、庫存(毛利、毛利率、動銷率、周轉率、交叉比率)、資金占用比、庫存數量、金額、客人數、客單價等多個角度進行詳細的統計與分析。
通過商業智能系統的運用,零售企業可以有效地解決原來存在于企業中的內外部矛盾。通過對供應商在特定時間段內的各項指標,包括訂貨量、訂貨額、進貨量、進貨額、到貨時間、庫存量、庫存額、退換量、退換額、銷售量、銷售額、所供商品毛利率、周轉率、交叉比率等進行的分析,為供應商的引進、儲備、淘汰(或淘汰其部分品種)及供應商庫存商品的處理提供了可靠的分析依據。比如,在分析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某些供應商所提供的商品銷售一直不錯,某個時間段里的結款也非常穩定,而這個供應商的結算方式是代銷。此時,根據這一信息。決策者就可以考慮,既然這個供應商所供商品銷售風險較小,在資金不緊張的情況下,可以將他們改為購銷來降低經營成本。
四、結束語
通過采用商業智能分析系統,零售企業可以通過對各個業務系統中數據的提取、挖掘、轉換、分析,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有效的支持。指導零售企業商品結構的調整,增強了所營商品的競爭能力,使商品配置趨于合理,并為及時調整商品的品類和價格定位、調整和監控供應商的經營行為、及時訂貨補貨等提供了科學的依據。通過顧客分析,可以了解到零售企業在某一商圈里消費者的居住區域、文化層次、年齡段、平均月收入等,為企業總體的定位提供強有力的說服性數據。綜上所述,商業智能的運用,對于零售企業競爭力的提高,避免經營決策的失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運用商業智能BI提高零售企業競爭力
本文網址:http://www.guhuozai8.cn/html/consultation/1083935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