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區不乏閃亮的信息化明星企業,如成都飛機、長安汽車、重慶商社等,它們的信息化建設比較完備,并普遍進入整合期;此外還有像成都卡美多鞋業這樣的信息化比較單一的民營企業,而那些還未觸及信息化建設的小規模企業更是比比皆是。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西南地區,信息化建設同樣呈現出不平衡的態勢。
據調查顯示,44.8%的四川省中小企業,每年在信息化建設上的投入低于1萬元。通過對成都市50家重點優勢企業和20家成長型科技企業的調查表明,超過60%的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仍停留在初級水平。
與以大規模制造業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以信息技術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相比,西南地區無疑是落后的,在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思想壓力下,勤勞的西南地區人們并不甘落后。在這股信息化大浪的帶動下,西南地區變得開放起來,眾多的高科技產業、企業也競相來到這里,或謀發展、或尋求投資,他們給西南地區的經濟建設帶來了生機。
政府篇
優化產業區域布局
汽車飛馳在天府之國的高速公路上,聽著廣播中其他省市遭遇水災的新聞,土生土長的成都司機用帶著成都口音的普通話自豪地告訴記者: 只要來了成都,都會不想走。
在這句話的牽引下,記者對成都更是著迷了。成都更像是一個小北京的縮影,人們的生活緊張而有序,沒有大都市的競爭壓力,路邊上時不時有茶亭掠過,喝茶的人們顯得悠閑而安靜。圍繞市中心,交通主要干線環環圍繞。這也就形成了成都的環狀經濟發展帶。
然而綜觀四川地區情況就大大不同了。四川省因區域發展不平衡,在信息化建設工作中應采取協調發展的戰略。根據四川省信息產業廳在2006年4月發布的《四川電子信息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中介紹,四川省是國家老軍工電子基地之一,在老軍工電子企業基礎上改制和發展而成的企業仍然是省電子信息產業的主體。產業布局相對集中,集聚優勢正在形成。在現有區域布局基礎上,進一步形成一點兩線地區特色和產業的合理分工,進而形成產業在區域的科學布局。四川形成了以成都為支撐,沿成都、綿陽、廣元一線,成都、樂山、宜賓一線布局的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并正在形成各自的產業特色,安全路由器及基于IPv6的路由器和交接設備等將得到較大發展。
盡管四川省電子信息產業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但也在地緣經濟方面存在天然劣勢。其電子信息產業的主體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國有企業,在觀念、體制和機制方面也存在一些先天性缺陷。因此,整個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多年來積累起來的深層次矛盾:一是產業雖然具有特色,但總體規模偏小,企業規模不大;二是產業結構比較單一,抗御風險能力不足;三是研發投入不足,產學研結合的機制沒有形成,軍事電子優勢的利用和開發亟待深化。
在實地的采訪當中,記者了解到,四川省共有各類中小企業170多萬戶,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中小企業職工人數超過1000萬人,涉及建筑建材、食品飲料、醫藥化工、機械電子、輕工紡織、旅游服務、資源開放、農產品加工等眾多行業和領域,區域發展極不平衡。
基于以上特點,四川省信息產業廳對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趨勢做出了基本判斷,十一五期間,四川省將重點發展五大產業集群,分別是數字視聽、集成電路、軍事電子、軟件產業、3G移動通信設備及終端產品。
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
與成都不同,重慶是一個典型的塊狀經濟發展帶。重慶市信息產業局信息化推進處處長居琰說。
重慶以主城區為依托,各區、縣(自治縣、市)形如眾星拱月,構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機結合的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城市群,是中國目前行政轄區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單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經濟發展的特點決定了重慶的整體信息化很難進行,整體信息化水平也顯示出極端的不平衡。居琰總結。
《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顯示,在十一五開局規劃中,重慶將重點發展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資源加工、高技術產業,促進企業規模化、集團化,著力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努力改變工業支撐比較單一的局面。 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發達地區信息化建設相對要好得多。對此,重慶市政府的政策是依托北部新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長壽化工園區、西永微電子工業園以及30個特色工業園區,突出特色,集中布局,重點扶持,形成工業增長極。居琰談到。
而信息產業實施的1162工程則明確提出:重慶5年內將新增投資1000億元,爭取2010年信息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500億元;重點發展集成電路、軟件與信息服務、通信產品、新型元器件(含汽車電子)、數字化儀器儀表(含數字醫療)、信息家電6大領域;建設重慶北部新區高新園、西永微電子工業園兩個基地,培育一批電子信息研發制造優勢企業。
企業篇
由于西南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企業之間的發展也大不相同,有的已超過了經濟發達地區的平均水平,有的則處于初期發展階段。
小企業應完善應用
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從開始時便是各行人士關注的對象,缺乏資金盡管是其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拋開各種炒作看真相,事實上很多小企業規模還很小,信息化并不是他們最緊迫的需求。如果一味追求時髦,反而會成為他們的累贅。成都卡美多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信息化統籌負責人劉鷹告訴記者。
卡美多鞋業是一家在業內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專業女鞋制造商。始于1995年8月,自創業以來,一直致力于中高檔時裝女鞋的開發設計、生產與銷售。公司現有員工2000余人,同時在中國廣州和成都擁有兩大開發設計中心和生產基地,現有生產線6條,年產中高檔真皮女鞋約300萬雙以上,主要有外貿(出口)、邊貿(邊界出口)和內銷三種銷售方式。
由于勞動力成本的日益不平衡,鞋業也開始向西移動,卡美多在國內市場有1500個網點,每天的銷量、庫存、報表必須要有一套系統來支持才能實現快速、可靠的數據傳遞,不然的話每天靠傳真,手工操作很麻煩。每天都有很多定單,手都會寫腫。劉鷹說,我們用分銷系統的效果很明顯的,所有的數據都能夠反應。這次信息化規劃中我們建設了兩個系統:一是分銷系統,二是ERP,從采購到原材料再到生產都用ERP系統。
盡管沒有做出直接統計,然而劉鷹說,自從上了這兩個系統,企業的年銷售額每年都會以30%~50%的速度增長。
信息化需要一個時間過程,而快速成長是中小型企業的普遍現象,如果不能快速成長也就沒有發展的潛力。這對如何快速信息化是一個挑戰,既要滿足現階段的需求,又要滿足未來成長的需要,這在系統準備、人員準備、數據準備等方面都需要足夠時間的情況下很難做到統一發展。
敢于試吃第一只螃蟹
與卡美多鞋業相比,對于以農機站形式起家、從最初十幾萬元資產發展到現在4億元資產的王牌汽車來說,信息化建設過程的每一步都體現出了艱辛。公司信息化工作從2002年才開始,2002年以前所有業務都還是依靠手寫。已在成都王牌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扎根5年之久的總工程師劉述雅在2002年就開始帶領王牌搞信息化。
開始時,王牌曾和金蝶接觸,想上一個小型的ERP系統。然而,在摸索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后,劉述雅發現王牌的信息化起點比較低,基礎比較差,也就是還不夠資格上ERP,最后他們決定先開發一個物流管理系統。此時的王牌在四川省科技廳的支持下,與重慶電子科技大學、四川交通大學合作開始其第一個系統的研發。這個系統的研發時間比較長,但最終也發揮了其應有的價值。
在國家大力主導自主創新以及企業進銷存的迅速發展下,王牌的供應鏈體系進一步擴大,于是王牌決定和四川交通大學把國家863項目--計算機協同商務平臺利用起來。由于863這個項目在全國推廣得并不好,幾乎沒有一個企業敢于嘗試這個平臺,可以說王牌吃了第一只螃蟹。我們把經銷商、服務商以及供應商都通過這個網上平臺--電子商務聯合起來,效果很好。劉述雅驕傲地向記者敘述。也就是通過這個項目,王牌汽車擠進了國家的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基地,當時在四川只有4家企業有資格:成飛、長虹和一汽,王牌是第四家,也是規模最小的一家。
也就是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成都王牌初步建成了汽車三維開發平臺,三維CAD應用的普及率已達100%。利用網絡化制造ASP平臺,王牌實現了公司內部網絡化銷售管理系統與300家經銷商的信息集成和網上協同銷售,以及車輛售后服務管理系統與331家維修服務商的信息集成,從而保障了售后服務。
勇做傳經人
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成飛)這樣的軍工大型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顯然要成熟很多。成飛始建于1958年,是我國設計、研制和成批生產殲擊機的重要基地,現有職工15000多名,其中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占1/3以上。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成飛就進入了其信息化的發展歷程。成飛在國家科技部、中航總公司以及有關院校和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國家863/CIMS專家組的指導下,歷時十年完成了成飛CIMS工程的設計,并分三個階段進行了三期工程的實施和應用。開始時,是自主研發CAD/CAM單項技術,已滿足當時的需求。后來,在整個計算機輔助設計領域的迅速發展以及國家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下,成飛逐漸引進國外先進的信息系統,當然為了滿足自主特色,成飛也對其進行了二次開發。
因為飛機制造對計算機輔助工藝要求較高,但當時國內還沒有相關飛機設計方面的CAPP軟件,成飛就在自己的摸索下研發來滿足自身需求,以便使國內的飛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于2003年8月25日首飛成功的梟龍飛機就是例證。大量的先進設計理念、技術手段在梟龍飛機的研制中被應用,大大節省了研制時間。零部件全部采用三維實體數字化設計,飛機制造廠通過網絡接收后,只用一兩周就可以生產出成品。如果使用傳統的方法在二維平面上進行設計,制造廠則需要三四個月進行加工。
如今的成飛可以說無論是在管理,還是在設計、生產以及供應鏈的管理上都有一套比較成熟的系統做支持,在國內眾多制造行業很難染指的計算機輔助工藝制造(CAPP)方面也有了比較成熟的應用。如今成飛的信息化理念是,向更多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傳達信息化經驗,以幫助他們在信息化的建設過程中少走彎路。而眾多企業看到成飛信息化建設方面的艱辛歷程及其成功經驗也紛紛來此取經,于是成飛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傳經人。
大中型企業進入整合期
信息化建設的極不平衡是重慶的一個顯著特點,在經濟貧困地區,幾乎所有企業都沒有IT應用;而那些比較大型的重點企業則像全國的眾多重點企業一樣,在經歷了四五年的信息化建設初級階段后,進入了系統、數據、管理大集中的時代。
重慶商社集團是一個業務多元化的企業,它的業務涉及到電器、百貨、汽車、維修、物流等數十個領域,要統一實施企業信息化的難度很大。據其信息部副主任敖浪介紹,他們只在財務上達到了上下級的統一,采用的都是金算盤的財務軟件,其他信息化建設則都是總部指導,分步自行建設。
與重慶商社有著相似之處--多元化的業務及多個異地子公司的長安汽車集團前身是生產兵器、槍彈的軍工企業,誕生于1862年,歷經100多年的發展和變遷,逐步形成軍、民品相結合的多元化企業,擁有11個分(子)公司,總資產達100億元。成為中國產銷量最大的汽車及發動機一體化制造企業,躋身世界汽車品牌前20位。
長安汽車集團非常重視企業信息化的建設,自2001年11月,長安集團開始進行Oracle ERP系統的建設; 2003年6月,ERP系統全面上線,使得公司管理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但當時長安集團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分(子)公司、經銷商沒有納入到這一ERP系統中來。長安汽車集團副總裁馬軍對記者說,為了進行產品的行銷和用戶服務,長安汽車集團建立了以長安總公司為核心、覆蓋全國的大型銷售和服務網絡。整個網絡規模龐大,業務復雜,一直以來因為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系統對其進行管理,使此部分管理與集團形成信息孤島,無法與集團信息共享,更無法進行有效的管理。
最后長安銷售公司使用上海頂騰軟件公司基于B/S架構的汽車供應鏈解決方案作為業務平臺,先后實施了涉及全國28個省市的整車銷售、售后服務兩大核心業務系統,囊括了長安2000多家經銷商和服務站,并于2005年完成了兩大系統的整合升級。這一舉動使長安集團的信息化從自身建設、練內功為主,向經銷商、合作伙伴的下游供應鏈拓展,體現了長安集團整合信息化資源的戰略--讓合作伙伴也能從信息化項目中受益。
解決了分銷問題,公司內部的各種管理問題仍然還待解決。據馬軍介紹,長安集團的其他業務財務、數據庫、生產、設計等等基本上都統一在了Oracle平臺上。
在生產、設計方面,長安汽車也走在了行業的前面,小的零部件都已經使用三維CAD/CAM/CAPP等自動化的手段,關鍵是大的部件,有時還要依靠人為去設計。馬軍在日本出差時,一個日本商人曾向他推銷在汽車制造業可以用的翻轉架,就是一個機械手在必要時把某個部件翻轉過來。然而馬軍一口回絕了,日本商人很是納悶。馬軍說,買一個機械手要花掉將近200萬美元,而這200萬美元在銀行的利息就夠雇傭好幾名翻轉工人,還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問題。
馬軍的想法在中國很普遍,企業不能追趕時髦,不是對你有用的東西都是可以采購的,要量體裁衣。
確保基礎設施應用落地
對企業來說,新技術應用的產生定能幫助企業解決一部分自身存在的問題,但關鍵在于究竟這種新技術應用能夠為企業帶來哪些切實可見的利益。隨著技術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以及市場化運作的逐步成熟,新技術應用的開發與市場化運作基本同步。長安汽車與重慶煙草專賣局的信息化建設目前正是到了將新信息技術落地的階段。
與長安集團的情況類似,重慶市煙草專賣局也到了數據、系統大集中的時期。根據重慶煙草公司的實際情況,菲奈特軟件公司為重慶煙草提供了一套信息智能化的解決方案。該方案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統一的數據中心,將分布在不同業務部門的信息資源轉載到數據倉庫中,并對數據倉庫進行有效的管理。
據重慶市煙草專賣局信息中心副主任劉濤介紹,重慶市的卷煙工業企業在信息化發展的前5年已經建立了加強信息化的各種系統:企業資源計劃(ERP),運用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系管理(CRM)、電子商務(EC)、商業智能分析(BI)、高級計劃與排產(APS)等等;而其后5年信息化的目標則是如何把這些系統統一起來,真正利用起來。
劉濤還分析,為了夯實煙葉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重慶市煙草專賣局今后將在煙葉生產上采取一系列扶持措施,加大煙葉信息化建設投入力度。在去年投入1100萬元實現10個產煙區縣(市)煙葉收購信息化的基礎上,今年又投入500多萬元在全市范圍內推行煙葉信息基礎軟件,初步實現了煙葉生產、收購、儲運加工、營銷等環節信息化管理。
通過對西南地區信息化的調查不難發現,與全國發達地區相比,西南地區的總體信息化建設還比較落后,但也不乏像成飛、長安汽車這樣的比較突出的企業。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其實政府層面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并逐漸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與指導。然而,基于西南地區土地廣闊、產業帶則相對分散的這一特點,西南地區的整體信息化建設水平要整體提高還需要政府的指導,以及企業對信息化觀念的轉變。
成都王牌初步建成了汽車三維開發平臺,三維CAD應用的普及率已達100%。
評論:信息化監管缺失
早在3年前,重慶信息產業局局長郝明就做出判斷,根據區域、行業特色,以信息化應用推動信息化建設,將是必然的趨勢。四川省信息產業廳廳長李偉指出,四川將從兩方面著手推動信息化:提高信息化意識,推動應用;從實際出發,隨需而建。
我們看到,四川、重慶、云南等都把構建信息共享平臺作為信息化的首要任務,其中一些省市還取得非常大的成績。比如,云南有2511家機關接入云南省電子政務網絡平臺,其電子政務門戶網在2005年居全國第八位,西部排名第一;在四川成都,省市的政務大廳和街道上的監測系統最具特色;在重慶,城市一卡通的廣泛應用,已經讓這個年輕直轄市體驗到信息化的便利與快捷;同時,作為三大制造業基地之一,重慶在制造業在信息化方面也樹立了不少樣板,比如長安汽車、嘉陵工業等等。
不僅如此,在十一五規劃中,信息化都被西部各地作為重中之重。四川將在鞏固一點兩線基礎之上,把三大產業方向和五大產業集群作為重點;重慶明確規定,將通過電子政務、農村信息化、產業信息化改造、電子商務、社會公共信息化、優化信息化基礎設施等提升信息化應用;云南也正在農業、煙草、電力等行業加快其信息化應用進程。
但是,就在信息化正逐漸被社會廣泛認同和接納的同時,信息化監管缺失、多頭管理、衡量標準缺失等,依然是不容回避的事實。
筆者記得,在幾年前,重慶有一個項目被評為該行業的典范,引得同行爭相參觀研討,然而在權威的專家學者對其考察后,僅評價為可以使用。在四川,有關出租車和工商無線傳輸等信息化,也以無果而終。
其實,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畢竟信息化沒有現成的模板,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因為缺少相應的信息化衡量尺度,因此信息化的成功與失敗根本無從評估。與此同時,監管和實施信息化的部門眾多,比如科委、經委、中小企業局及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更為糟糕的是,每個部門對信息化的理解和把握都不一樣,比如有的熱衷示范項目,有的喜好基金,有的樂于工程。這樣就會造成有奶便是娘的結果。
另一方面,由于前幾年信息化過熱,一些政府部門、行業、企業把信息化作為其政績提升的籌碼,信息化已經被置于不能承受之重的境地。缺少有效的信息化監管和評估體系,信息化項目大有濫上、重復之境--只要有錢,沒有充分的市場調查,即可上馬項目。比如某西部省市中,投資興建數字信息亭,可是有多少能使用?又有多少在使用?一方面,信息化已由政府高調督促轉為實際應用拉動;另一方面,在強大的需求背后,諸如監管缺失等,正在制約信息化的深入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