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前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生產管理模式中的弊端
1、企業的“多動力源的推進方式”使庫存大量增加
“多動力源的推進方式”是指各個零部件生產階段,各自都以自己的生產能力、生產速度生產零部件,而后推到下個階段,由此逐級下推形成“串聯”,平行下推形成“并聯”,直到推到最后的總裝配,構成了多級驅動推進方式。由于生產是“以多動力源”的多級驅動,加各隹產階段的產量必然會形成“長線”和“短線”。長線零部件“宣泄不暢”進入庫存。加大庫存量,而短線零部件影響配套裝配,形成短缺件。使各種庫存不但不能起到協調生產,造成在制品積壓,流動資金周轉慢,生產周期長。給產品的質量管理、成本管理、勞動生產率,以及對市場的反應能力等方面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
2、生產單一產品的“大而全”、“小而全”生產結構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消費者的價值觀念變化很快。消費需求多樣化,從而引起產品的壽命周期相應縮短,為適應市場需求環境的變化,必將使多品種、中小批量混合生產成為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生產方式的主流。在傳統生產體制下的“大而全”、“小而全”生產結構方式,不但是一種效率低下的生產方式,而且也排斥多樣化經營,靠增大批量降低成本生產。這樣的生產非常不利于企業分散風險,提高效益。
3、企業生產計劃與作業計劃相脫節,計劃控制力弱
機械生產制造企業在生產計劃的編制過程中,作為廠級的生產計劃只能以產品為單位,按臺份下達到各生產階段,而不能下達到生產車間內部。生產車間內部則根據廠級生產計劃。以零件為單位自行編制本車間的生產作業計劃。由于各生產車間的工藝、對象和生產作業計劃的特殊性和獨立性,致使各生產車間產量進度不盡相同。而廠級計劃是以產品為單位編制的,對各車間以零件為單位的生產作業計劃不能起到控制作用,導致計劃控制力弱。
2 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更新
1、生產組織方面
在整個企業生產過程中,各生產階段之間的“物流”和“信息流”都是以產品為單位流動和傳遞的。該生產方式因為各生產階段之間和各生產階段內部的單位口徑的不一致,便表現出了傳統生產管理模式的特性。它克服了“以產品為中心”方式由于其單位口徑不一致造成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割裂和脫節,使生產計劃和生產作業計劃之間的信息傳遞無障礙,從而使各生產階段之間及其內部的“物流”和“信息流”都能受控于統一的控制中心。
2、品種結構方面
“以產品為中心”組織生產,“以調度為中心”控制進度的管理方式,是與少品種、大批量生產方式相適應的。一方面,在市場需求多樣化面前。這種生產方式逐漸顯露出其缺乏柔性,不能靈活適應市場需求的弱點:另一方面,飛速發展的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從生產工藝技術以及生產方式的轉換成為可能。而當今的企業必須面向用戶。適應市場,并依據市場和用戶的需求變化進行不斷地優化產品結構,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對產品品種、質量、價格與個性化服務的需求。大量生產方式正逐漸喪失其優勢,而多品種、小批量、個性化生產方式將成為主流。
3、生產管理制度方面
我國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的管理基礎工作是一個薄弱環節,生產管理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和非標準化是我國傳統制造業生產管理模式的特征之一。它反映在管理業務、管理方法、生產操作、生產過程、報表文件、數據資料等各個方面。生產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標準化是科學管理的基礎,現代生產管理要求的是科學化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一切都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按制度辦事,按作業標準操作,按程序管理。
3 機械制造企業實施改善生產管理要點
1、嚴格庫房業務管理,確保庫房賬實相符
嚴格庫房業務管理的目的在于確保庫房賬實相符,其主要內容就是要求庫房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按照“日清日結,賬實相符”的要求及時準確地在ERP系統內完成各類入出庫業務,其數量的準確性以實物為準,不以業務來源單據為準。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咀說的庫房不僅僅包括管理采購物資的庫房,還包括管理自制零部件、自制半成品的庫房。同時,賬實相符還有另外一個要求。那就是嚴格禁止物料編碼的混用,堅決杜絕一物多碼或者多物一碼造成的賬務混亂。
一些企業當月發生的入出庫業務集中在每月的最后幾天辦理,這樣操作容易因為單據丟失、業務混亂等原因造成業務漏洞,致使庫房難以達到“期望”中的“每月賬實相符”的要求。這種情況下,是難以編制出準確的、能夠指導實際生產作業的MRP生產計劃的。
2、嚴格采購訂單管理,提供準確的采購在途信息
這里強調嚴格控制采購訂單管理的目的在于為計劃編制提供準確的采購在途信息,進行訂單正式下達之后,在沒有完成到貨入庫或者被關閉之前,一直被視為“采購在途”。如果這部分數據不準確,就會造成可用資源數量的偏差。一些制造企業的用戶往往忽視對訂單狀態的跟蹤,下達訂單之后出現數量上的變化或者取消合同的情況不及時修改訂單數量或者關閉訂單,造成MRP計劃數量錯誤。
3、嚴格按照生產計劃安排生產,及時按照實際生產進度進行報工
在業務部門或者技術部門提供的期量標準的基礎上,結合需求信息、庫存現有量信息、采購在途信息以及車間在制信息,編制出MRP計劃之后,車間作業層面還要編制工序作業計劃,這要求各工序的加上時間要給予明確。計劃編制之后,車間生產管理人員按照計劃規定的品種、批量、時間等要求,組織生產領料和生產作業。
生產作業的控制重點在于車間及時準確進行完工匯報和完工入庫,要求做到“及時準確,賬實相符”。車間必須做到“及時準確”或者“近似及時準確”,所謂“及時準確”是指“加工一批,報工一批、傳送一批”,車間作業完成一批零部件的加工或者組裝之后,必須完成工票報工才能往下進行工序傳遞。所謂“近似及時準確”是要求車間每隔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半個班次等進行一次統一的報工,這種方式短時間允許前工序先進行零部件傳遞后進行補充報工。
4、加強車間在制管理,壓縮車間在制并提供準確車間在制信息加強車間在制管理包括車間物料現有量管理和車間自制半成品數量管理,前者可稱為車間物料在制,后者可稱為車間產品在制。車間物料在制數量伴隨著生產領料增加,車間生產作業的進展減少,車間產品在制數量伴隨著生產作業的進展增加,車間完工入庫作業減少。
進行車間在制控制的目的在于,減少車間的物料積壓,減少工藝平面占用,降低運營資金占用,提高企業資金周轉速度。車間在制管理的重點在于對生產領料、作業報工、完工入庫作業規范性的監控,使其能夠做到“及時準確,賬實相符”,實現生產過程信息的可視化與透明化,為進一一步的改善工作提供信息。
嚴格的車間作業報工控制了車間物料的消耗,車間在制半成品的增加是伴隨著車間物料的減少發生的,要求做到“物料減少多少,在制半成品就增加多少”。完工入庫作業是半成品在制減少和庫房產成品增加的分界點,要求做到“半成品在制減少多少,庫房產成品增加多少”。為了及時消除不規范作業造成的“賬實不符”現象,在一個階段的生產作業結束之后,生產管理部門還要及時組織車間進行實物盤點,確保車間物料在制、產品在制、產成品庫存的準確性。
車間在制帳的管理必須與車間實物在制的管理結合起來,要求ERP推進部門和車間密切配合,必要的時候必須讓企業決策層參與,對于賬實不符問題比較突出的單位進行問題分析與改善。
5、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優化期量標準
期量標準本為MRP計劃編制的基礎,但是編制出來的計劃可能與實際情況有些出入,甚至有些物料的期量標準與實際差別較大,造成計劃無法指導實際生產,因此,在計劃執行過程中,期量標準責任部門(如技術部門、生產管理部門、生產車間等)要跟蹤分析期最標準的合理性,對其進行修改,使企業基礎管理工作中的期量標準工作逐步提供,計劃的準確程度也能夠不斷得到優化。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企業改善生產管理要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