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劉述峰
一、“中國制造”的真實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大量引進外資和技術,中國制造業迅速的崛起。然而這只“遠東之獸”不得不面臨大而不強的現實,創新能力的欠缺、產品附加值低、核心技術缺失等問題給持續萎縮的經濟帶來的拖累日趨明顯,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新興經濟體“承接轉移”、國內“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讓中國制造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圖1 中國制造的困境
*創新能力差。企業的創新主要包括產品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體制創新以及品牌的創新。對于制造企業而言創新之路是艱難的,整體的創新能力差是不爭的事實。
*品牌價值低。“中國制造”在過去數十年一直代表著物美價廉、物超所值的名詞。甚至物美價廉、貼牌、代工就是“中國制造”,沒有自主品牌或品牌價值低也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低價低利潤。中國的法律制度缺乏對知識產權的嚴格保護,整個國家缺乏科技發明創新的土壤,核心技術的缺失,讓中國制造喪失了核心競爭能力。
*難以抗擊風險。制造行業基礎薄弱、教育制度先天不足、國家經濟水平制約、創新氛圍和創新環境不佳等多方因素,促使了中國制造在抗擊全球經濟萎靡、產能過剩等危機的時候無所適從。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工業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階段。經驗告訴我們,現在的中國制造企業如果依舊采用單純的引進和擴大規模的方式求生存求發展是不明智的,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升級。
二、“中國創造”的核心策略
對于中國制造而言,創新能力差、品牌價值低、低價低利潤、抗風險能力差都是現實。而“中國創造”是目標,未來的中國制造應該在產品制造水平上從低端走向高端,有效技術專利數量由少到多,不斷優化技術創新的環境,擴大技術發展的空間。更加重視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更加重視推動企業技術改造,更加重視鼓勵企業自主創新。
1、跨越“后發優勢”
從整個工業制造業技術水平看,中國和發達國家相比盡管擁有后發優勢,但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在過去三十多年的工業發展過程中,中國制造一直是在引進、學習、模仿甚至是仿制,最為缺乏的就是創新,然而創新亦是最為重要的。因此必須跨越后發優勢,懷抱學習的心態,不斷的創新。
2、信息化的有效支撐
隨著企業的不斷壯大,規模擴大后的效益不同步、內部信息流動下降、市場需求傳遞不到位、業務流程長工作效率低等管理的問題日益凸顯。只有通過信息化推動管理創新,通過信息化的過程使得管理水平接近或者達到國外競爭對手的水平。信息化建設可以幫助企業實現:
*個性化制造。隨著市場需求的個性化趨勢日漸明顯,從技術、產品、品質、環保、交貨都必須滿足個性化,對于客戶多、地域廣、技術復雜的企業而言,要實現個性化必須依賴信息化支撐。
*自動化制造。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通過自動化的操作減輕勞動強度,通過流程的再造進一步消除浪費。
*智能化制造。智能化制造可以通過電子看板等方式監控生產情況,并通過智能化的手段對整個制造體系進行有效的整合,提升企業整體的管理及服務水平。
三、生益科技的建設心得
生益科技創建于1985年,公司主要產品有阻燃型環氧玻纖布覆銅板、復合基材環氧覆銅板及多層板用系列半固化片。產品主要供制作單、雙面及多層線路板,廣泛用于手機、汽車、通訊設備、計算機以及各種高檔電子產品中。經過多年的發展,生益科技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覆銅板生產企業產品遠銷美國、歐盟、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偨Y其中的原因,信息化的作用不可小覷。劉總也通過生益科技的發展小故事分享了他的見解。
故事一:生益科技曾經為國家做一個專利預警系統的項目,研究發現全球關于生益科技所在行業的專利有2.7萬件,其中中國只有7000件,可見差距。沒有專利權就相當于不能輕易使用這些專利技術。生益科技曾經找一家日本的企業購買一種材料,對方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但在在高速通信或者是數字高速傳輸領域這種材料是必須的,生益科技不得不多次上門請求,最終都無功而返,然而在此期間不斷研發,第三年日本的公司找上門銷售,那時生益科技已經研發出來了。
掌握核心的技術對于生益科技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制造企業在技術上從低端走向高端是必由之路,盡管路途艱辛,但是只要不斷創新提升制造水平、技術專利水平才能給企業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故事二:2008年美國同行以337條款(“337條款”最早見于《1930年美國關稅法》第337條,主要是用來反對進口貿易中的不公平競爭行為,特別是保護美國知識產權人的權益不受涉嫌侵權進口產品的侵害)向生益科技提起訴訟,最終在一天內通過內部信息系統搜集到了十萬份資料證據,最后贏得了訴訟。
技術專利很重要,但是面對國外的壟斷與封鎖,中國的制造企業必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自我提升,生益科技最終贏得了官司,最大的原因是其內部的信息系統的有效支撐。在劉總看來,信息化建設是管理創新的重點。中國的制造企業完全可以通過信息化推動管理創新,使得管理水平接近或者達到國外競爭對手同等水平的。
1999年生益科技耗資2000萬引進SAP
ERP系統,而那時公司凈資產只有3.2億,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面對巨大的投入和企業內部的反對聲、質疑聲,生益科技最終堅定的走了過來,盡管艱難但時至今日從信息化建設上獲得的成果充分證明了這條道路是正確的。通過信息化生益科技實現了企業內部數據的實時、準確、有效、集成、可用;實現了流程管控以及整個集團化資源的整合;實現了多品種、小批量的個性化定制;實現了生產過程的防呆防錯,有效控制了多種風險;實現了企業內部的減員增效,提升了自動化水平等等。在劉總看來,或許在生產技術領域我們和發達國家差距很大,但在管理水平上是可以通過信息化的手段縮短同競爭對手的差距的,甚至可以趕超的。
本文根據廣東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劉述峰在2015(第四屆)中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高峰論壇上的發言整理而成,未經本人確認。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劉述峰:工業4.0——中國工業企業的新挑戰
本文網址:http://www.guhuozai8.cn/html/support/11121818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