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 企業所處的商業環境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客戶需求瞬息萬變, 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 技術不斷創新, 企業要在這樣一個充滿競爭和變化的外部環境下生存和發展,必須隨需應變,不斷調整、優化企業的各種業務流程, 對流程進行重構;同時, 企業還需要與上下游的供應商、 銷售商、技術合作伙伴等密切合作, 形成具有競爭力的供應鏈協作聯盟來應對市場競爭。
信息技術的出現讓供應鏈協作變得越來越密切。 1991年美國學者Walton、Whicker等人提出了“虛擬企業”(Virtual EntERPrise)的概念, 認為“虛擬企業”由一系列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合作“結點”組成, 他們形成一個供應鏈來實現一個特定的市場機遇。在此基礎上,1999年Gartner Group提出了協同商務(Collaborative Commerce)的概念。Gartner認為:協同商務是一種允許企業內部、 企業與業務伙伴之間或者貿易社區的參與者之間協同交互的基于Internet的新型商務模式。
協同商務環境下, 企業關注的流程管理跨越了傳統的組織邊界, 延伸到組織的外部。協同商務環境下的流程管理越來越受到學術界和企業界的關注。
1 業務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簡介
2003年,Smith、Fingar在他們合著的《業務流程管理-第三次浪潮》中明確提出業務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的概念。BPM是一種以規范化的構造端到端的卓越業務流程為中心, 以持續的提高組織業務效績為目的的系統化方法。BPM的關鍵是將業務流程計算機模型化、標準化,將業務流程和業務應用相分離。BPM的技術實現被稱為業務流程管理系統(BPMS)。BPMS的技術基礎是工作流管理系統(WFMS)、企業應用集成(EAI)以及B2B電子商務。 一般說來,BPM能為企業帶來如下收益:
1.1 固化企業流程。 企業通過BPMS固化流程, 把企業的關鍵流程導入系統,滿足企業的管理需求及服務質量的要求, 真正達到規范化管理。
1.2 實現流程自動化。通過BPMS利用現有工作流管理的成熟技術, 使得企業的大部分流程能自動執行, 大大提高企業效率。
1.3 優化流程。BPMS的不斷運行會企業積累寶貴的數據,使得決策者能夠根據這些數據判定現有流程的優劣并加以改善,從而達到流程持續優化的目的。
1.4 向知識型企業轉變。BPMS系統通過固化流程,讓那些隨著流程流動的知識固化在企業里, 并且可以隨著流程的不斷執行和優化,形成企業自己的知識庫, 讓企業向知識型企業轉變。面向流程的知識地圖(索引)則可以有效地幫助企業管理這些知識。
2 協同商務環境下的業務流程管理框架(BPMA)
協同商務環境下的BPM就是要讓不同企業的業務流程管理系統(BPMS)能夠相互溝通, 將各自松散耦合的業務流程整合為新的商業流程, 并且使它能夠自動執行和優化。因此, 標準流程定義在BPMS中扮演著核心角色。
流程定義語言是一種正規(Formal) 語言,可以將企業各種流程表示成一種可執行流程(Executable Process)形式的正規模型。目前,有很多流程定義語言,它們包括(但不僅限于):WFMC 推出的XPDL(XML-based Process Definition Language),BPMI推出的BPML(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Language),ebXML推出的BPSS( Business Process Specification Schema)。除此之外,還有BEA、Microsoft和IBM聯手制定的BPEL4WS以及Sun、甲骨文、SAP等推出的WSCI。
這些標準都是利用活動 作為流程定義之基本組件,每一個活動伴隨一個實體相關數據,作為流程傳遞的邏輯評估條件,在BPML稱property,XPDL稱Workflow relevant data,BPEL稱Container。
目前而言, 哪一個流程定義語言能成為BPM的標準還為時尚早, 但種種跡象表明BPEL最可能成為BPM標準。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BPEL已被W3C認可,成為Web Service的技術標準之一;(2)各大技術聯盟紛紛向BPEL轉移,如WFMC就將BPMN轉移到BPEL;(3)目前, 大部分廠商推出的BPM產品都是基于SOA 架構,大量采用Web Service技術,BPEL與Web Service有著天然密切的聯系。
2.1 業務流程管理框架(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Architecture)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設計出一套業務流程管理框架,我們希望在此框架下開發的產品能做到開放、靈活、異構。 該框架設計圖1所示。
圖1 協同商務環境下的業務流程管理框架
2.2 業務流程管理框架涉及的技術以及實施步驟
2.2.1 SOA、Web Service以及BPEL4WS
當前企業內部的業務管理系統多采用了局部網上的集中式C/S結構。相比較而言,協同商務環境下的業務流程具有并發、異步和分布的特點,這就要求協同商務環境下的BPMS要采用新的體系結構。
協同商務環境下的業務流程管理的最優執行模式是采用面向服務的架構(SOA)。SOA的精妙之處在于利用不同的服務元件來構建成一個異步分布的、 再生性強的系統, 而且能使這個系統既復雜精妙又價格便宜。協同商務中的每個企業對應的BPMS分別建立, 并由異類的業務流程引擎管理,在兩個參與者發生聯系的結合點由雙方協商解決(采用請求和服務模式)。
BPEL則用于企業內部和企業間業務流程的建模。選擇BPEL語言作為業務流程管理中的建模語言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Web Service/SOA該架構是基于BPEL能對Web Service加以編排和協調。二是BPEL是可執行的。建模語言的可執行性的重要性在于,IT部門和商業分析部門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在一個企業進行系統建設時,這種差異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當在協同商務環境下,想要對跨組織的業務流程進行建模時,建模語言的可執行性就顯得更為重要。
以供應鏈協作為例。供應鏈涉及定貨到送貨的所有環節,每個環節又由不同的角色負責,如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和客戶等,并由若干子工作流實現。不同環節的角色之間是前驅和后繼的關系,某個角色可能有多個前驅,如某個客戶有多個供應商。
2.2.2 RosettaNet標準
RosettaNet標準是電子商務的基石, 它為B2B企業提供了自動交換信息的標準,目前已在很多行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協同商務環境下,各參與協同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換都采用RN標準,則會消除傳遞消息格式的不確定性,也利于新的協作者的加入。
圖2 供應鏈協作中業務流程示意圖
2.3 業務流程管理框架的實施步驟
STEP 1 評估:各參與協作企業發現市場機會、確定協作意向;
STEP 2 建模:利用圖形工具(如UML)畫出業務流程的框圖,并生成BPEL 代碼;
STEP 3 開發:各參與企業同時對各自的信息系統進行封裝, 使其滿足Web Service的技術需求,并且數據格式滿足RosettaNet標準的要求;用流程引擎使用的建模語言實現支持流程的組織編排;
STEP 4 部署:在一個BPM容器中啟動復合的應用程序;
STEP 5 監控和優化:關注關鍵性能指標,如服務質量(QoS)運行時間(Runtime)等。利用現有的商業智能(BI)軟件分析這些指標,使用BPM開發環境來改進流程。
如有新的企業加入,則需重新進行2-5步。
圖3 該框架涉及技術的邏輯關系圖
3 結論
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協同商務的技術基礎,企業內的工作流逐漸拓展到了跨組織的工作流。協同商務環境下的業務管理,已不單是從技術上實現業務流程的互聯問題,而是要設計新的概念和結構體系,使協同商務環境下的BPMS能夠真正支持提高整個價值鏈的效率、促進合作各方的關系和提高整個工作流的柔性。我們設計的這套框架從現有的一些BPM產品中抽象、提煉而來,采用這套框架開發得出的產品能在標準性、通用性、 開放性、靈活性等方面有效地滿足這些要求。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