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最近我有機會閱讀了許多制造業企業兩化融合的介紹材料,看到一些模糊的概念,如將供應商關系管理SRM稱為供應鏈管理SCM;將制造執行系統MES代替整個生產管理;將一般的文檔管理稱為知識管理;將銷售管理稱為客戶關系管理CRM等。我認為在這里有必要做一下澄清。
一、供應商關系管理SRM不等于供應鏈管理SCM
首先我們來介紹什么是供應鏈管理,供應鏈最早來源于彼得·德魯克提出的“經濟鏈”,而后經由邁克爾·波特發展成為“價值鏈”,最終日漸演變為“供應鏈”。那么什么是“供應鏈”(Supply chain)呢? 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它是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模式。因此,一條完整的供應鏈應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消費者。
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指在滿足一定的客戶服務水平的條件下,為了使整個供應鏈系統成本達到最小而把供應商、制造商、倉庫、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組織在一起來進行產品制造、轉運、分銷及銷售的管理方法,如圖1所示。
圖1 供應鏈管理
下圖是一個供應鏈管理的場景示意圖。
圖2 供應鏈管理的場景
那么,什么是供應商關系管理SRM呢?
SRM是供應商關系管理(Suppli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的英文縮寫,正如當今流行的CRM是用來改善與客戶的關系一樣,SRM則是用來改善與供應鏈的上游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它是一種致力于實現與供應商建立和維持長久、緊密伙伴關系的管理思想和軟件技術的解決方案,是改善企業與供應商之間關系的新型管理機制。SRM實施于圍繞企業采購業務相關的領域,目標是通過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緊密的業務關系,并通過對雙方資源和競爭優勢的整合來共同開拓市場,擴大市場需求和份額,降低產品前期的高額成本,實現雙贏的企業管理模式。同時它又是以多種信息技術為支持和手段的一套先進的管理軟件和技術,它將先進的電子商務、數據挖掘、協同技術等信息技術緊密集成在一起,為企業產品的策略性設計、資源的策略性獲取、合同的有效洽談、產品內容的統一管理等過程提供優化的解決方案。實際上,它是一種以“擴展協作互助的伙伴關系、共同開拓和擴大市場份額、實現雙贏”為導向的企業資源獲取管理的系統工程。
顯然,供應商關系管理SRM僅僅是供應鏈管理SCM有關采購一側的內容,供應鏈管理SCM應該包括SRM、ERP和客戶關系管理CRM。一些企業將信息系統的總體框架描述為由SCM、ERP、CRM組成是不妥當的。也許會有人說:“我的SCM是狹義供應鏈管理”,但是同時將ERP、SCM、CRM作為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三大組成部分會對信息化的系統的認知造成誤解。
二、制造執行系統MES不等于整個生產管理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s),按照美國AMR研究公司對MES的定義:MES是一個工廠層的信息系統,介于企業領導層的計劃系統與生產過程的直接工業控制系統之間。它以當前視角向操作人員/管理人員提供生產過程的全部資源(人員、設備、材料、工具和客戶要求)的數據和信息。MES在工廠綜合自動化系統中起著中間層的作用,在ERP系統產生的長期計劃的指導下,MES根據底層控制系統采集的與生產有關的實時數據,對短期生產作業的計劃調度、監控、資源配置和生產過程進行優化,其功能模塊包括工序詳細調度、資源分配和狀態管理、生產單元分配、過程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設備維護管理、質量管理、文檔控制、產品跟蹤和產品清單管理、性能分析和數據采集等模塊。在MES下層,是底層生產控制系統,包括DCS、PLC、NC/CNC、FMS和SCADA或這幾種類型的組合。 圖三是AMR關于MES的三層模型。
圖3 AMR關于MES的三層模型
MES是解決如何生產的問題,而不是生產什么?生產管理包括更廣泛的內容:通過生產組織工作,按照客戶需求,設置設備和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算、物質技術條件和環境條件允許的生產系統;通過生產計劃工作,制定生產系統優化運行的方案;通過生產控制工作,及時有效地調節企業生產過程內外的各種關系,使生產系統的運行符合既定生產計劃的要求,實現預期生產的品種、質量、產量、出產期限和生產成本等目標。其中最復雜的是建立科學的生產計劃控制體系,圖4是生產計劃控制體系示意圖。
圖4 生產計劃控制體系
對于按訂單設計的企業需要實施項目管理,其中很重要的是項目計劃(網絡計劃),無論是按訂單設計、按訂單制造、按庫存生產都需要執行ERP的生產計劃(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能力需求計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計劃,它根據客戶需求、項目節點計劃、庫存、在制、在途、物料清單,將客戶的需求分解成企業內各個車間的生產任務、采購計劃、外協計劃。這是一個供應鏈的計劃,即使是多工廠之間的協同制造也需要這個計劃。這個計劃是縮短生產周期、降低庫存、提高零件成套水平、準時交貨的保障。
制造執行系統MES是車間級的系統,它接受MRP生成的生產指令,進行工序級的作業計劃和調度,對車間人、機、料、法、環進行管理,從底層控制系統采集生產、設備運行狀態數據,實現動態閉環管理。它對于提高車間生產能力,按質按量完成車間生產任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MES永遠代替不了ERP的生產計劃控制功能,也解決不了整個內外供應鏈的計劃協調與優化問題,ERP與MES系統之間有著緊密的集成關系,MES需要與計劃層進行信息交互,通過企業的連續信息流來實現企業信息集成,才能夠推動企業實現精益生產。
三、文檔管理不等于知識管理KM
有的企業將簡單的文檔管理稱為知識管理,值得商榷。什么是知識管理?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就是為企業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提供新的途徑,知識管理旨在利用集體的智慧提高企業的應變和創新能力。知識管理包括幾個方面的工作:建立知識庫;促進員工的知識交流;建立尊重知識的內部環境;把知識作為資產來管理。所謂知識管理系統是在組織中構建一個量化與質化的知識系統,讓組織中的資訊與知識,透過獲得、創造、分享、整合、記錄、存取、更新、創新等過程,不斷的回饋到知識系統內,形成永不間斷的將個人與組織的知識累積成為組織智慧的循環,在企業組織中成為管理與應用的智慧資本。知識管理系統有助于企業做出正確的決策,以適應市場的變遷。
知識管理系統的三個特征是具有知識庫、知識地圖、虛擬實踐社區。其中知識庫(Knowledge Base)是知識工程中結構化、易操作、易利用、全面有組織的知識集群,是針對某一領域問題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種知識表示方式在計算機存儲器中存儲、組織、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聯系的知識片集合。這些知識片包括與領域相關的理論知識、事實數據,由專家經驗得到的啟發式知識,如某領域內有關的定義、定理和運算法則以及常識性知識等。固然文檔管理也是知識的范疇,但是遠遠不夠。如對于制造業企業它還包括產品設計知識庫、工藝設計知識庫、使用保養知識庫、維修知識庫、職工學習知識庫等。有了知識庫還要有知識地圖,知識地圖表達知識的位置、范圍,其所連接的內容為人、知識庫、數據庫、常見問題解答等,其目的在于清晰的表達和方便的查找利用知識。虛擬實踐社區是對某一問題、機遇和可能的解決方法有著共同學習興趣的人組成的群體,這些群體可以通過協同工作來幫助成員加快商業成果研發的速度,增加價值。具備這些特征和內容才稱得上是知識管理。
以上是我對這些模糊認識的理解,供同行參考。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中國制造業兩化融合少走彎路,取得更好成績。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澄清制造業ERP信息化中的幾個模糊概念
本文網址:http://www.guhuozai8.cn/html/consultation/1081946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