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計學會財務專業委員會將財務管理概念框架作為近期研究的任務之一,李心合教授率先撰寫了第一篇有關財務管理概念框架的文章。在拜讀了李教授的大作后頗有感慨,引發了筆者參與此問題討論的興趣。以下對建立財務管理概念框架的設想、構建思路及建議等談一些想法,也是對李教授文章中部分內容的商榷和補充。
一、關于建立財務管理概念框架的思考
作為財務管理的最近鄰,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構建或許是其概念框架構建最直接的參照系。最早自覺研究會計準則評估的理論著作是Paton&Littleton的《公司會計準則導論》,兩位作者在該書序言中說,“我們嘗試將會計的基本概念交織在一起,......構建一個框架,隨后在此框架中建立起對公司會計準則的說明。在這里,會計理論被視為一個凝固(連貫)、協調、內在一致的理論體系,而且如果愿意的話,可以用準則的形式予以緊湊地表達出來。”這一開山之作奠定了概念框架的本質是一種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理論體系,而這個體系又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交織在一起的”,同時也清楚地指出概念框架的作用在于建立其對準則的說明。葛家澍和杜興強在《會計理論》一書中闡述了“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一部章程、一套目標與基本原理組成的、相互關聯的內在邏輯體系”,他們從根本上揭示了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性質和作用,也給我們擬構建的財務管理概念框架以重要啟迪。現在提出建立財務管理概念框架,不是為了建立框架而建立,而是對近百年來財務理論發展和演進的總結、凝練、抽象和升華,在此基礎上,構建指導實務的財務準則(或指南)體系才會形成相互關聯、前后一致的邏輯體系。鑒于此,筆者對財務管理概念框架有如下理解。
第一,財務管理概念框架應該是承前啟后的,是對財務理論發展與演進的總結、抽象和升華,也是該學科最高層次的理論凝練。她應該是集前人研究之大成,汲取其精華,總結其共識,并根據發展變化了的環境予以創新,同時也給后人留有諸多創造發展空間的內在邏輯體系。所以,在研究財務管理概念框架時,應該將已有的幾十年乃至近百年來財務界學者們已經成熟的、公認的或約定俗成的概念先確定下來,然后再拾遺補缺。這樣可能會“事半功倍”——既繼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前進,又肯定了好的研究成果,吸取了已有的研究精華。如果實在無法獲取和全部不可吸取,再通過創造性勞動提出新的觀點。例如,資本結構(MM)理論、資產定價(CAPM)模型等都被公認為是20世紀50—70年代財務學界的偉大理論創舉,自然應成為構建財務管理概念框架的理論基石,在不同層次的概念框架中起著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
邏輯學認為,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形式,是對一類對象共同具有、且僅為該類對象具有的屬性。如果對某類對象來說,某種屬性僅為其中部分成員所具有,則為偶有屬性;如果為該類成員共同具有,則稱之為固有屬性;如果這種固有屬性僅為該類對象具有,就是其本質屬性了。在對財務管理本質屬性的認識上,盡管曾經、現有那么多觀點,但能夠延續下來,繼續為同行們廣泛接受的并不多見。這可能就是某些觀點在一定時期反映了財務的偶有屬性,以后就不再表現為此屬性了。如“貨幣關系論”、“微觀分配論”等觀點在彼時可能是反映了財務的一些特征,但現在看來就不那么適宜了。筆者曾經總結了財務本質“五類十種”觀點,列舉了這些觀點出臺的時代背景和主要觀點,這些觀點在出臺之時有其特有屬性,有些是固有的或持續的,而有些可能是偶有的,故經過一段時間可能就會被其他觀點所替代。
筆者非常贊同以財務學界大家較為一致認可、至今仍然盛行的“資金運動論”作為財務的本質。因為這是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各教科書用得最廣泛的一個觀點,也是歷經我國經濟體制變革和多年實踐檢驗較為合適的一種說法。由于資金始終被公認為是企業的“血液”,流動于企業像人體一樣須臾不能停止。企業資金的運動從一種形態不斷地向另一種形態變化,“在時間上繼起,在狀態上并存”,這句話雖“老”,但形象地反映了企業資金運動的特征:“繼起”是資金的單向運動路徑,不可逆轉;“并存”則反映了管理的結果——預算和計劃的結果、調度和控制的結果、資源配置再配置的結果,這是用其他語言難以表述的,也是其他管理職能所不能達到的,因而是財務管理本質的、固有的屬性。
第二、在建立一門學科的概念框架時要明確該學科的外延。例如在經濟學中首先應該分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在會計學中應該區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從AICPA、APB到現在執掌規范制訂大權的FASB,均是主要針對會計學中的財務會計建立概念框架的。那么,對于財務管理學是否也應該界定其外延范圍,區分細科呢?李教授文章中用了“公司財務”,那么一般所說的財務管理是涵蓋于其上還是并列于其旁呢?與之相關的投資學是大財務學概念還是另一門學科?現在還有資本運營(涵蓋并購、重組等)是涵蓋于其中還是另列其旁呢?相關的還有企業價值評估、國際財務管理等,也與之有扯不清、斬不斷的聯系。人們常說財務管理是一門新興、年輕的學科,筆者認為原因在于她的包容性、發展性乃至裂變性都很強。這種特點也對其概念框架的確定帶來了很大難度,如何界定學科的內涵和外延是確定其概念框架的首要問題。當然,對于概念框架這樣的“原則”問題宜粗不宜細,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既如此,概念框架應該更有概括性和包容性。按邏輯學原理,概念內涵與外延是反變關系。內涵的限制較小而其外延則必然較寬泛。如果以財務管理為名,是否更具有普遍認同、較為一致的內涵呢,因而也就具有更廣泛的包容性和概括性了呢。因為用財務管理可廣泛涵蓋公司財務(或公司理財)、資本運營、并購重組、國際財務管理,甚至于企業價值評估、投資學、籌資學等細分的學科,從而使之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所以,應該首先確定制訂該學科概念框架時應該用財務管理這一概念涵蓋之。
第三,財務管理概念框架的核心之一是確定財務管理要素。因為這既是作為概念框架研究的重要命題,同時又是財務管理理論中頗具爭議、難以確定的問題。前面說過,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為財務管理和企業的其他管理提供經過加工的會計信息,是一種基礎性工作;而財務管理則是一種職能管理,通過對會計提供的信息進行再加工同時借助其他相關信息,用財務特有的方法予以管理,從而實現理財的目標。財務與會計的確有著密切的、天然的近鄰和姊妹關系,但兩者又確實不同——抹殺和混淆兩者之間的界限會重新回到財務和會計的“包容論”或“大”“小“之爭,如果“借用”會計的某些要素就有照搬或雷同之嫌。鑒于此,我們在界定財務的要素時,要尊重財務的本質特征,從其原本要處理的事務——財務活動中尋找——這就是投資、融資、資產營運和資金分配活動;同時,將處理這些事務所用的方法——包括財務預測、決策、預算、控制和分析等方法也包括進來作為其要素——因為這些方法也是財務管理所特有的、固有的屬性。
第四,環境要素是外生變量,不應該納入財務管理概念框架之中。筆者非常認同現代市場環境下的理財環境對財務管理的重要影響,甚至有時起到了關鍵的決定性影響。然而,環境畢竟是外在的,是所有企業共同面對的因素,屬于外生變量,對企業造成的可能是一種系統性風險。企業必須在一定時期特定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和活動,但并不等于環境能夠為企業所控制;成為財務管理要素的應該是企業的內生變量,例如投資、融資等可以由企業做出決策并由企業進行管理。又如財務預測、決策、預算、控制等環節都屬于企業管理主體的理財行為,屬于企業可控的要素,故應該納入財務要素之列。正因為如此,筆者不贊同將財務環境納入財務管理概念框架。若其然,那么,任一學科都有一個需要面對的環境,都是否成為其概念框架的要素之一呢?
第五,在確定概念框架時,應該區分“起點”和“終點”。筆者一直贊同“本質起點論”作為理論研究的起點。即在研究財務管理概念框架時,必須從財務的本質出發,抓住資金運動這一主線,始終圍繞資金及其運動和變化以便把握財務管理的脈搏,這是由該學科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而不是比照別的學科或是套用既定模式。而企業目標乃至邏輯地推演的“理財目標”則是財務管理力求確保獲取、始終追求的目標,是財務管理的最終目標,所以也可以看作財務管理理論邏輯框架的終點。將起點和目標(終點)加以區分,或許就不會造成學術界一些無謂的詞語之爭。當然,很多學者研究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時將會計目標作為其邏輯起點,這是與該學科的性質密不可分的。然而由于上文所說的理由,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需要向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所以這一會計目標也是研究其概念框架的出發點;而財務管理的目標則不同,它是企業上下努力奮斗的目標,是需要經過包括財務管理在內的管理職能予以實施的結果,所以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奮斗的終點而不是研究財務管理概念框架的起點。
第六,財務管理概念框架是指導財務通則的制定、具體規范人們財務行為的理論基礎。聯系先后出臺和修訂的兩部《企業財務通則》,可以看出,我國的財務理論已經在指導實踐、應用于實踐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盡管有人以國外沒有專門的財務準則為由,認為應該取消該通則(“取代論”)或應該完全與國外接軌(“接軌論”),筆者認為這些論點都有不妥。因為在我國特殊的財務管理實踐中,已經積累了由國家相關部門(財政部)定期頒布的相關法規、制度,以及規范、指導和監督企業財務活動的經驗。從財務通則和財務制度發布后的實踐來看,這些通則和制度事實上已經起著重要的規范財務行為、指導和監督財務實踐活動的功能。例如,作為特殊性的企業財務管理主體包括主管財政機關(當然指國企)、投資者和經營者,這在國外是不可理解的。考慮到現實經濟體制發展變化對財務管理的要求,新通則中增添了財務戰略、財務分析、資產運營等新的理念,其實也是與上文的財務管理要素密切相關、有著內在聯系的,是財務管理概念框架之理論的必然延伸。現在的問題在于,如何將國內外成熟的財務理論內在地按一定邏輯體系聯系起來,形成“一部章程、一套目標與基本原理組成的、相互關聯的內在邏輯體系”,以指導財務通則乃至財務制度的制訂。
二、關于財務管理概念框架、要素與釋義
筆者基本贊成李心合教授關于財務管理的概念框架,但對具體的排列和相關要素及其定義有不同看法,故下文做一點修改和補充。財務管理概念框架列示見圖1。
圖1 財務管理概念框架不意圖
(一)第一層次:財務管理概念框架的邏輯起點——財務本質
以財務本質作為財務管理概念框架的邏輯起點,是因為它本質地反映了事物的內因,是事物內在的規律性聯系,毛主席經典的“溫度可以把雞蛋變成小雞,但是不能把石頭孵出小雞”的名句至今猶如在耳。李教授在文中也已詳細旁征博引,論證了財務本質是研究財務理論概念框架的邏輯起點。然而財務的本質為何物?國內學者的研究中有“資金運動論”(余緒纓,1995;齊寅峰,1997;王慶成,1999;楊淑娥,2000;谷祺、劉淑蓮,2003;劉志遠、李海英,2010等)、“本金論”(郭復初,1993;馮建,1999),也有“資源配置論”(李心合,2010)但比較起來,似乎還是以資金運動論較為成熟。筆者考察了比較經典的國內外教材,也多以財務本質(什么是財務管理)為起點;在肯定“本質起點論”的基點上,多以資金運動(國內較多)和以財務的對象或內容(國外較多)來定義財務本質。故筆者認為,在確定了財務本質為財務管理概念框架理論研究起點的大前提下,對提法相近的“資金運動論”、“本金起點論、“資源配置論”等觀點可予以整合,以便求大同存小異。
(二)第二層次:財務管理的職能與特征、財務管理的假設與原則
1.關于財務管理職能
職能一般是由事物的內在特質和固有屬性所決定,而任務一般是根據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賦予的。所以,職能是客觀的、內在的,而任務則是主觀的、外在的。根據與財務管理的本質特性相一致的特性,余緒纓(1995)認為財務管理職能應該包括財務決策、運籌(具體有調節、配置、平衡)功能;也有學者將財務管理的職能稱之為財務管理環節(王慶成,2004)、財務管理方法(楊淑娥,2002)、財務管理工具(趙德武、干勝道,2000)。筆者歸納總結了各家關于財務管理的職能,認為比較合適的提法應該是財務預測、財務預算(含財務計劃)、財務決策、財務控制、財務分析以及財務檢查等職能。這與上述“環節論”、“方法論”、“工具論”異曲同工,從而也與下一層次的財務管理方法體系內在地聯系在一起。
2.關于財務管理特征
會計學界在討論會計概念框架時,以相當大的精力探討了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孫錚、楊世忠,2005),這主要是基于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其質量高低和好壞對信息使用者至關重要;討論財務管理概念框架時,就不能照搬會計的信息質量特征,而是要根據財務管理的內在職能尋找其不同于會計和其他管理的職能特征。筆者認為,財務管理職能特征應該包括以下五種:一是其綜合性。這是財務管理最具公認和典型的特征之一。財務管理主要以其價值(或貨幣)為計量手段,綜合地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的方方面面,將企業內外的經營、投資和其他運營活動反映出來,這是其他管理所不能企及、不可具備的功能。
二是其開放性。開放性也正好體現了現代財務管理的特有屬性。企業從資本市場取得資本和資金,同時又把新創造的價值回饋于社會,使以利潤形成的資金又重新進入資本市場,或歸還貸款,或上繳利稅和回報股東。這種輸入輸出的能量在不斷聚集與釋放,構成了資金層面的開放性。在此同時,信息的取得和披露也是開放性的。企業需要根據外界的有用信息確定自身的決策;而它自身信息的對外披露,又使外界具備了與之建立各種聯系的需求。正是這種信息的開放性,使得企業與外部(包括各要素市場、供應商與顧客等)建立了總體層面的密切聯系,從而保證了企業經營與投資活動的持續性和有效性。
三是其柔韌性(或彈性)。所謂柔韌性(或彈性),是財務管理不同于會計信息系統的又一個特征。這種柔韌性表現在企業無論在預測或決策中,都可能因管理者的素質、氣質和魄力,對同樣的內外界環境、條件做出不同的方案選擇。在財務的各種決策中常常表現出這種靈活性。但對已經確定的方案,在執行和控制中仍然是不可含糊的。在分析時,雖然按事先確定的預算(計劃)方案為依據,但具體還可以根據實際達到的業務量選擇相應的標準,如彈性預算,就可按實際達到的不同業務量進行考核。
四是面向未來性。財務管理以決策為重點,故是在對過去決策結果(以會計信息為主)分析的基礎上,在尋找內外環境和條件變化分析的基礎上,通過運用預測、估算和計算等手段面對未來進行決策的;它雖以價值計量為手段,但不是惟一計量手段,對不能進行定量分析的就用定性分析。在價值計量時,往往采用貨幣時間價值折算成現值,以便將未來預期收益折算到現在以方便決策。
五是現金流比利潤更為重要性。在財務管理及其決策中,最為常用的是現金流指標而不是利潤指標。后者是會計常用指標,也是(主要是)以歷史成本計量的結果。而財務決策則是要面對未來的,故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利潤沒有實際意義。財務使用的更多的是現金流指標(對過去的分析關注實際現金流,對未來的預測則用預計現金流折現)。由于現金流僅僅是對公司經營績效的另一種表示,故它不是財務要素,而是財務的一種特性,以區別于會計信息和其他管理職能的特有秉性。
3.關于財務管理假設與原則
在會計研究中常常用慣例一詞,而財務中更多的是用假設和原則。假設與原則是不同但又是密切聯系的財務理論。兩者雖然完全不同,在實際運用中又是容易混淆的相關范疇。假設(postulates),也有稱假定(assumptions)。前者主要是指不言自明的公理,是研究事物的前提;而后者主要是指邏輯推理的結果,是事物的次要前提,在研究某一問題時,允許進行合理的推斷。一般借鑒已有的公理、定理和習慣,先提出對某一問題的看法,然后再通過先驗的或經驗的論證和實證予以證實或證偽。財務管理的基本假設也同樣具有這兩層含義,第一層次是指對在財務管理中無需證明的“當然”之理,是邏輯推理的出發點,另一層次是指在已有的財務知識基礎上對觀察到的一些新現象做出理論上的初步說明,是有待于繼續證明的命題,在一些實證研究文獻中,離不開對某一命題的假設。在實踐中這兩層含義一般不做嚴格區別。筆者贊成財務假設的層次觀,但在財務管理的概念框架中,主要應該確定其第一層次的、基本的財務管理假設。筆者認為這些財務管理假設應該包括:理財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貨幣時間價值假設、有限理性假設、資本市場有效性假設。
原則是與假設并列的另一重要財務管理理論問題。原則是確定財務公理問題時所持的基本準則或規范。財務管理原則是人們依據經濟理論和市場運作規律,在處理財務事項時所持有的一種態度、思想和觀念。財務管理原則不同于財務法律規范和制度,但與財務法律法規、制度相互影響、相得益彰,共同約束著人們的理財行為。同時,財務管理原則又是財務理論對財務實踐活動的一種總結和抽象,反過來指導財務實踐活動。理論界在總結和研究這些原則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提出了許多觀點。筆者認為,我們研究的財務管理概念框架中的財務原則也應該是最高層次的一級原則。在此一類原則下,不同的人依然可以派生和理解出許多級別的原則來。筆者認為財務管理的基本原則應該有:資源有效配置原則、成本效益最優原則、收益風險均衡原則、利益關系協調原則(楊淑娥,2002;2010)、酬資本結構優化原則、現金收支平衡原則等。
(三)第三層次:財務管理的要素,包括財務管理的內容與方法
筆者曾經多次論述過財務管理的“兩個循環”——其一是財務管理的內容循環,也即企業財務活動,從投資、融資、資產營運到資金分配四個階段的循環往復;其二是財務管理的方法循環,即從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預算、財務控制,再到財務分析這一依次順序循環的方法體系(也有稱之為“環節”,體現的是依次進行之意)故本文再次主張將財務管理的內容和財務管理方法作為其概念框架的要素,理由如下。
西方教科書幾乎全都將企業財務活動或財務管理的內容約定俗成地確認為投融資等四項,國內教材在上世紀90年代財務會計改革前還將成本管理也納入其中,之后也照搬了西方的四項內容,將成本管理從教科書中剔除。事實上,在實務中,企業做法各異,但誰也不敢將成本置之度外不予管理。新修訂的《企業財務通則》仍然以一章的篇幅專門規范成本管理工作,可見其重要性(當然,重要歸重要,并不一定要納入財務管理概念框架,這是另話)。那么,會計的四要素或七要素是否在財務管理中不重要呢?其實不然。由于會計提供的信息特別是財務報表本來就是財務管理關注的對象和重點,所以對財務管理來說,資產、權益、收入、成本、利潤、利得、損失等必然是其管理的重點。但這些要素分布或體現在投資、融資、資產營運和資金分配活動中,只不過是以財務報表的特定格式反映在這些要素中而已。公司財務管理通過對這些內容的管理,同樣可以達到管理的目的。這正是財務和會計的差異所在,差異正好體現了各自的特殊性。這是其一——財務管理的內容要素。
與此同樣重要的,還有財務管理的方法要素。將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預算(財務計劃)、財務控制和財務分析、財務檢查等財務管理特有的職能納入財務管理的方法要素,也是順其自然,尊重和遵循了財務管理本身的特點總結和提煉的。如同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等方法一樣,是反映財務管理本質特征的要素,這是其他管理職能所不具備和無法比擬的,故應該與以上四項內容要素相并列,作為財務管理的要素,納入其概念框架之中。
在制定財務管理概念框架時,可以參照相鄰最近的會計學科,但沒有必要也像財務會計那樣,從資產、權益,收入、成本、利潤,再到利得、損失(可視為內容要素),從確認、計量再到報告(可視為方法要素),構建幾乎一樣的框架。正如前文所論,這兩個學科的性質和特征不同、服務對象和目標不同,所以在確定框架時也不必相同。而如果將會計要素借入或嫁接到財務管理的概念框架要素中來,就有雷同和混淆之嫌,反而沖淡了財務管理固有的特性,不利于其概念框架的構建。
三、關于構建財務管理概念框架的建議
在討論財務管理概念框架的過程中,筆者建議:
第一、借鑒美國制訂GAAP的經驗,吸取其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教訓,做好財務管理概念框架的制訂工作。縱觀美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到目前其制定機構經歷了數次更迭(葛家澍,杜興強,2005)。從最初的會計程序委員會(CAP,1939-1959)到會計原則委員會(APB,1959-1973),再到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1973-),FASB的成立不但擺脫了CAP和APB隸屬于美國會計師協會的(AIA)或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的局面,由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獨立的專職委員會構成,確保了形式上的獨立性和機構的權威性。最為關鍵的是,雖然FASB制訂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也受到指責,但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會計標準,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獲得了SEC權威的明確支持。我國前后兩次發布的《企業財務通則》均是由國家權威部門——國務院或財政部發布的,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在制訂財務管理概念框架時也應與之結合。當然可以先由專業學術機構草擬,再由權威機構審定批準發布,此為一。其二,FASB制定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在理論上使得會計準則的制定相對具有前后一致的邏輯性。這不僅可以抵制外來利益集團的壓力,更為重要的是為后續具體準則的制定留下發展空間和創新余地。這也是在制定財務管理概念框架上的又一借鑒;其三,在概念框架制訂中要體現充分性和透明性,需要發揮民間、學界和權威機構的多重功能。
第二、在構建財務管理概念框架之同時,進一步開展財務管理基本理論的研究。盡管財務管理概念框架是對財務理論的高度概括,財務管理概念框架的建立為財務管理理論體系的完善和形成起到導向作用,從而使目前這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研究態勢有一個綱領和方向。反過來概念框架的構建又需要借助于財務理論的持續發展和不斷創新,才能使構建的體系結構充滿生機和活力。目前在財務管理研究中,有一股過度崇尚惟實證研究、似乎惟有此才是“科學研究成果”之風,加之學術上的浮躁和功利主義,必然導致對基本理論研究的忽略和漠視,希望借此東風重振財務基本理論研究之風。
核心關注:拓步ERP系統平臺是覆蓋了眾多的業務領域、行業應用,蘊涵了豐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軟件業務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應鏈、成本、制造、CRM、HR等眾多業務領域的管理,全面涵蓋了企業關注ERP管理系統的核心領域,是眾多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首選的ERP管理軟件信賴品牌。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關于財務管理概念框架的幾個問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