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的企業信息化在應用水平方面已經有了明顯提高。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以下簡稱IT)滲透到了企業的各個部門,在日常管理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與此同時,企業高管團隊中也開始設置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以下簡稱CIO)的職位。然而,近期一項針對我國各類型企業的大型調查顯示,當前我國大多數企業的IT主管還僅僅是信息技術或信息系統(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簡稱IS)部門的負責人。他們在企業中的地位基本還處于部門經理級別,能夠進入高管團隊的比例與歐美發達地區的企業相比明顯偏低。這就形成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一方面絕大多數企業已經充分認識到信息化建設的巨大作用,紛紛投入巨資購置IT設備和實施大型的企業級信息系統;另一方面卻在組織架構的調整上停滯不前,在高管團隊內缺乏對于IT戰略價值的一致認同。
已經有一些研究者在過去幾年中注意到了這種現象,并對其原因進行了探討。然而多數研究僅停留在理論討論層面,所得出的結論缺乏數據支持和實證檢驗,其論述的有效性因此無法得到確認。通過對以往文獻的總結和梳理,本文提出了一個綜合性的理論模型,用以描述和解釋IT主管的地位如何受到IT對企業的戰略價值以及企業高管對待IT的態度等幾方面因素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本文通過一項對IT主管群體的大型調查,采用來自中國企業的一手數據對此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
一、文獻回顧
(一)我國IT主管現狀
國外的研究發現IT主管在企業中的地位是隨著企業信息化的發展而提高的,在企業信息化的初級階段主要以技術項目經理的角色出現,在發展階段則以IT部門管理人員的角色出現,只有到企業信息化的成熟階段,才以企業高層管理者的角色(即CIO的身份)出現。
近年來,隨著IT在企業運營中重要性的提高,IT主管在企業中的地位逐漸提升,其中有一些已經獲得了CIO的頭銜,成為戰略決策制定團隊中的一員。有研究發現IT主管地位的提高對企業IT戰略的成功有顯著影響,IT主管加入高管團隊有助于加強其與其他高管團隊成員的溝通和協調,使其能夠更直接地向高管們闡釋IT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從而更有效地推進IT項目的實施。然而,從我國企業的現狀來看,IT主管的管理級別仍然較低,大多數屬于IT部門經理。2008年一項針對全國1000家企業進行的調查顯示:近2/3的IT主管認為自己目前在企業中的角色是“支持和幫助實現企業的業務目標”,73.3%的IT主管認為自己在企業戰略決策方面沒有話語權,僅在技術方面為決策者提供信息,真正能夠進入企業高層管理團隊成為CIO的不超過10%。此外,能和企業最高領導者直接對話的IT主管僅占32.2%。對于大多數中國企業而言,IT部門的主要職責仍局限于信息系統的實施和服務。
(二)IT主管地位的影響因素
IT主管在企業中的地位究竟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以往的文獻從概念上對此問題進行了一些探討,例如領導者的個人素質和知識水平、其與CEO的關系、IT戰略與企業戰略的整合哺1等。為了讓本研究的成果具有更好的普適性,因為本研究重點考察與組織相關的因素而非IT主管的個人因素,通過梳理文獻可以總結出兩方面的因素:
1.企業整體信息化發展水平。信息化發展階段的初期,IT主管關注的對象往往是個別具體的業務部門。隨著信息化發展的深入,IT主管的注意力終將轉向不同業務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和信息整合,并進一步上升到企業的整體運營與戰略,這個過程也是與IT主管地位的提升相匹配的。有學者提出企業信息技術的成功應用和信息化水平的日漸提高不僅在相當程度上體現了IT主管的工作業績,也是決定其未來地位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IT對企業創新的所帶來的決定性影響更是使得IT主管參與企業戰略規劃成為可能。隨著企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經驗的積累,國內外研究者普遍認為IT主管在企業中的地位將逐漸提高,并最終以CIO的身份加入到高管團隊中。
2.高層管理者對于IT/IS的觀念和態度。大多數關于CIO地位的文獻都提到IT主管的地位與企業高管的某些態度密切相關,不少國外研究發現如果企業高管具備較多的IT知識,往往對IT的戰略價值會有較為正面的評價。而IT主管則更有可能成為高管團隊的一員。此外,研究者還發現,在決定是否要實施某些不僅價格昂貴,而且會對企業業務流程帶來重大改變的大型企業信息系統(如ERP系統)時,由于系統實施涉及相當大的不確定性,高管團隊往往感受到相當大的決策風險,也是他們關注的重要因素。此時,企業高管們對風險的感知和偏好(即對風險的容忍或者厭惡程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實施決定,并間接影響了IT主管在決策中的發言權。
現有文獻中的這些觀點為我們了解影響IT主管地位的相關因素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但這些研究多為理論探討,缺乏有效的實證檢驗。另外,這些觀點也主要來自國外學者,中國的現實情況是否能用這些理論來解釋也有待系統地分析和檢驗。
二、研究模型和假設
綜合前面的文獻,本文建立了一個理論模型,提出影響IT主管地位的兩個主要因素,即企業在信息化方面的績效以及高管對IT/IS的認知和態度。在企業信息化的績效方面,本文選擇了企業的信息系統最終用戶成熟度以及IT在企業創新中的作用作為反映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標;在高管對IT/IS的認識方面,選擇了高管對IT/IS的了解程度和高管的風險偏好兩個指標。這些因素在文獻中均有所提及。
(一)信息系統最終用戶成熟度
企業中信息系統的成熟度包括IT應用的范圍、信息技術對企業管理的支持程度,以及IT用戶對技術的熟悉程度等。信息系統成熟度與IT主管所扮演的角色息息相關。也是影響其管理者角色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隨著信息系統最終用戶成熟度的提高,研究表明IT主管所扮演的技術角色逐漸被管理角色所替代�;贛intzberg對管理角色的劃分,伴隨著用戶成熟度的提高,Gottschalk等研究者發現IT主管會越來越多地扮演起各種不同的管理者角色,如作為多個部門之間溝通的中樞(Spokesman)、不同群體之間的聯絡人(Liaison)以及銳意創新的企業家(Entrepreneur)等。為了能夠扮演這些管理者角色,IT主管往往會被授予更大的權力并被提升在組織中的等級地位,據此提出假設1:
假設1:企業的信息系統最終用戶成熟度對IT主管的地位提高有正面影響。
(二)IT在企業創新中的作用
隨著IT在現代企業中的廣泛使用,IS部門已成為企業運營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常IS部門在企業中的作用包括提供信息處理基礎設施,對各級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持等。如果企業信息化的出發點和歸宿僅僅停留在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上,IT主管往往沒有資格進入最高決策層。隨著IT對企業創新的重要性日趨顯著,IT不僅能夠幫助企業提高運營效率,還能通過諸如電子商務等手段擴展新市場,或者為已有的市場提供全新的產品和服務,從而使IT主管有可能逐漸參與產品開發或市場拓展的戰略決策活動,其地位也由此得到提升,據此提出假設2:
假設2:IT在企業創新中的作用對IT主管的地位提高有正面影響。
(三)高管對IT/IS的了解程度
高管對IT/IS的了解程度指高管對信息技術的特點,信息技術可能對企業帶來的價值和潛力等的掌握程度。高層管理者對IT/IS的了解越多,越有可能在決策時考慮IT/IS能夠給企業帶來的各種潛在的解決方案,以及對企業運營進行徹底變革的可能性,并更有可能認識到IT的戰略價值,從而有助于IT主管地位的提升,據此提出假設3:
假設3:企業高管對IT/IS的了解程度對IT主管的地位提高有正面影響。
(四)高管的風險承受能力
高管的風險承受能力是指高管是否愿意承擔IT投資所帶來的風險,這種風險包括組織風險(由于在組織結構等方面發生重大改變而帶來的風險)、技術風險(由于采納本企業不熟悉的新技術、硬件和軟件而帶來的風險)、財務風險(由于新系統等重大投資可能失敗而帶來的損失)等方面。盡管IT投資有提升企業的競爭力的潛力,但如果管理不善,極有可能加重企業的成本負擔,甚至給企業運營帶來滅頂之災。企業的高管團隊如果對于潛在的風險有較強的忍受力,則更有可能在IT投資上采取較為積極進取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IT主管的工作也會被更加重視,進而有助于其地位的提高。反之,如高管是風險厭惡型的領導者,則會在IT投資上持較猶豫或保守的態度,從而對IT主管地位的提高帶來消極影響,據此提出假設4:
假設4:企業高管的風險承受能力對于IT主管的地位提高有正面影響。
三、數據收集與結果分析
(一) 量表
在數據收集中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其中“IT在創新中的作用”的題項改編自Li等人的論文;衡量“信息系統最終用戶成熟度”的題項改編自Grover等人和Gottschalk等人的論文;衡量“高管對IT/IS的了解程度”的題項改編自Armstrong等人和Kearns等人的論文;衡量“高管的風險承受能力”的題項改編自Grover和Sultan等人的論文。上述自變量的所有題項均采用五點量表。關于因變量“IT主管在企業中的地位”的測量,鑒于眾多以往的文獻均認為IT主管參與企業戰略決策的程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在企業的地位,本文也采用了這一方式,通過測量IT主管參與企業戰略決策的程度來體現其地位的高低。具體測量的題項為“您如何參與企業戰略決策?”,其取值設定為“1=很少參與或基本不參與,2=作為技術方面的咨詢者,3=作為高管團隊中的一員”。
表1 樣本企業的特征
(二)數據來源及描述統計分析
通過向中國1000家企業的IT主管(主管IT/IS工作的最高負責人)發放調研問卷,本次調研共收回問卷150份,其中有16份無效回答,有效回收問卷總數為134份,回收率為13.4%。樣本企業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梢钥吹綐颖局饕獊碓从趩T工數量在300-2 000之間的中型企業(50.0%),企業性質主要為國有企業(46.3%),行業主要分布于制造業(22.4%)、金融證券業(17.9%)和社會服務業(8.2%)。
在IT主管的地位方面,選擇“1=很少參與或基本不參與”的有12人,所占比例為8.9%,選擇“2=作為技術方面的咨詢者”的有84人,所占比例為62.7%,選擇“3=作為高管團隊中的一員”的有38人,所占比例為28.4%。可以看到大多數IT主管僅成為了戰略決策的咨詢者,只有不到1/3的IT主管能夠進入高管團隊。
表2提供了模型中的描述性統計量以及相關系數表,從中可以發現IT主管的地位與“IT在創新中的作用”、“高管對IT/IS的了解程度”以及“高管的風險偏好”均存在較強的正向相關。
表2 變量描述和相關系數表
表3 量表的信度效度檢驗
(三)效度與信度檢驗
通過對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進行分析,采用Cronbach’s α來檢驗信度,運用因子分析來衡量效度。表3給出了各變量的Cronbach’s α以及因子載荷結果。除了“IT在創新中的作用”的Cronbach’s α略低于0.7,其余各變量的Cronbach’s α值均在0.7以上,這表明量表整體上具有較好的信度。本文采用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進行了效度檢驗,當將四個變量的共11個題項使用Varimax旋轉后得到的因子載荷矩陣中,每個題項在不同因子上的載荷形成了明顯的區分,說明量表具有較好的匯聚和區分效度。
(四)回歸分析
本文以IT主管的地位作為因變量,以IT在創新中的作用、信息系統最終用戶成熟度、高管對IT/IS的了解程度及高管的風險承受能力作為自變量。鑒于該因變量是序列型數據(ordinal data),而非一般線性回歸所要求的連續型因變量,本文采用序列Probit分析進行回歸。在計量經濟模型中,序列Probit分析是比較適合于序列型因變量的,回歸分析的具體結果見表4。
整個回歸模型的Chi-Square值為19.98(自由度df=4,顯著性Sig.=0.001),表明模型從整體上來說是合適的�;貧w分析的結果顯示:
(1)IT在產品/服務創新中的重要性對IT主管的地位高低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公司越是重視IT在產品/服務上的創新,IT主管的地位就越高。由此,假設1得到了很好的支持。
(2)信息系統最終用戶成熟度對IT主管地位高低的影響并不顯著,假設2未被支持。
(3)高管對IT/IS的了解程度對IT主管的地位有顯著正向影響,即高管對IT/IS的了解程度越高,IT主管越有可能獲得較高的地位,假設3得到了支持。
(4)高管的風險偏好對IT主管的地位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高管的風險承受能力越強,IT主管越有可能在組織中獲得較高的地位,假設4得到支持。
表4 回歸分析結果
四、討論
(一)研究結論
本文對我國各類型企業IT主管地位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主要結論如下:
1.IT在企業創新中的作用對提升IT主管在企業中的地位起到推動作用。創新是企業競爭力的源泉,而IT又是創新的重要選擇。因此,IT主管應該不能只滿足于服務業務部門和滿足企業日常運營的需求,而應該主動思索如何利用運用IT來實現產品設計、業務流程、銷售管理、甚至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創新,使得企業認識到IT在創新中的潛力,IT高管也增加了自身參與高層戰略決策的可能性。
2.高管團隊對IT/IS了解的越多,IT主管越可能作為高層管理團隊的一員參與到企業戰略決策中。如果企業領導人不了解IT或者看不到IT的戰略價值,就很難對IT部門給予足夠的重視,進而導致IT主管的職責始終停留在技術層面。因此。IT主管要努力加強同高管團隊成員之間的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增加高管對IT/IS的了解,并讓他們意識到IT主管所應該扮演的管理者角色。
3.當高管團隊的風險承受能力較強時,IT主管參與企業戰略決策的機會將會顯著增加�?紤]到企業在IT方面的大手筆投資往往伴隨著各種風險,很難想象一個對IT投資報有相對保守態度的高管團隊會去主動提升IT主管的地位。因此, IT主管一方面需要對高管團隊的風險偏好有較為正確的認識,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選擇合適的IT項目以及穩妥的實施方式來改變高管團隊在IT投資給企業運營帶來高風險這一問題上所形成的固有態度。
4.與模型預測的不同,信息系統最終用戶成熟度對IT主管的地位沒有構成顯著影響。根據以往一些研究的觀點,隨著信息系統最終用戶成熟度的提高,對IT主管的要求將從技術層面轉移到組織、戰略等管理層面。然而,IT主管在中國企業中卻沒有隨信息系統的成熟而進入到高管理團隊,可能的解釋是大多數IT主管沒有能夠順利完成其角色的轉換。企業中不同的角色對能力的要求不同,能夠進入高管團隊更好地實施企業信息化戰略的CIO,必須是既懂技術又具備企業高層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而這種人才當前十分匱乏。因此,為了適應新的挑戰,CIO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競爭力,盡快完成其角色的轉換。
(二)主要貢獻
本文的理論貢獻主要在于其整合了以往CIO地位相關研究中的多種觀點,通過來自我國各類型組織的調研數據,對這些相關因素在中國環境下的適用性進行了實證檢驗。本文的實證結果首先驗證了Watts等人的結論,即IT對企業創新的貢獻越大,越有助于IT主管被接納到企業的戰略決策層;其次,它進一步拓展了Armstrong等人的發現,即高管對IT/IS的了解程度不僅對于IT戰略與企業戰略的整合至關重要,還會間接影響IT主管的地位;同時,本文進一步證實了企業高管對IT/IS方面知識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可以有助于IT主管地位的提升。此外,研究還發現了高管的風險承受能力與IT主管的地位也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這些發現對現有的理論構成了有價值的擴展和在信息系統成熟度與IT主管的關系上,本研究結論與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此前對成熟度討論的研究往往從Mintzberg (1971)的管理者角色以及CSC(Computer Sciences Corporation)的CIO角色等角度進行實證檢驗,然后得出隨著最終用戶成熟度的提高,IT主管更有可能加入高管團隊的結論。本文的調查結果卻發現該理論在中國并不成立,即使對于那些信息系統已經相對成熟的企業,IT主管的地位仍然不高。這樣的結果說明IT主管的地位并不會隨著信息系統實施的完成,或者信息化建設的深入而自動提高,如何讓信息系統對于企業的發展具有戰略價值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因素。中國的IT主管們多數都還沒有意識到或者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也無法完成從技術型角色向管理型角色的轉變,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對這一現象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三) 研究局限及未來研究方向
本文的有效樣本量為134家企業,盡管樣本中涵蓋了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性質的企業,但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機構數量龐大的國家來說,該樣本量仍顯得偏小,在研究結果的普適性上有一定局限。今后的研究應采用更大的樣本量,從而獲得更具有代表性的結果。此外,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橫截面數據基礎上的,今后如能結合案例研究方法,針對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一段時間的跟蹤調研,將會得出更有說服力的結論。
研究者可以根據本文的結果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可以考慮的研究方向包括:
(1)從組織特點、企業戰略等角度進一步探討影響IT主管地位的其它因素;
(2)對于信息系統最終用戶成熟度與IT主管地位之間的非顯著關系,本文近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研究者可以對此做進一步的理論探討和實證檢驗。
(3)本文僅考慮了這些因素對因變量的直接影響,而沒有考慮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今后的研究可以探討這些變量之間的交互作用,進一步完善這個研究模型。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我國企業IT主管地位影響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