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各種資源的集合體。這些資源是獨特的、稀缺的、價值性高且不容易被模仿和替代的。由于各種不同的原因,企業擁有的資源各不相同,具有異質性,當這些資源被適當組合運用時,企業創新能力和創新競爭力就會提高。在信息化時代,IT資源和IT能力是推動企業實施工藝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制造企業作為信息化主體,如何促使信息技術在工藝創新中發揮作用,促進企業工藝創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已成為當前制造企業信息化與工藝創新研究領域的重要問題。
1文獻回顧
利用IT資源與IT能力實現工藝創新與信息技術的發展階段密切相關。隨著1946年計算機的誕生,制造企業正式進入了信息驅動的數字化制造時代。信息技術也很快與工藝裝備、工藝技術以及工藝管理相結合,構成了動態的工藝創新“三維圖”(見圖1),實現了制造企業工藝領域的重大革新。
圖1 基于信息技術的工藝創新動態三維圖
由于信息技術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往往受到“生產率悖論”的困擾,因此有些學者開始關注從信息技術投資與企業績效間的某個過程或某項活動的研究。例如近些年一些學者采用“過程導向”觀點,研究信息技術對工藝創新的作用。他們認為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不僅作為工具促進生產工藝的自動化和機械化,而且從根本上改變工藝創新的組織方式。因此IT資源和IT能力對于工藝創新的實施至關重要。
1.1IT資源與工藝創新
隨著IT資源在優化工藝方案、工藝流程等方面的優勢,企業利用IT資源實現了工藝設備創新、工藝技術創新和工藝管理創新。例如,企業內部的IT基礎設施,如數控機床(CN)和加工中心(CNC)、工業機器人(IR)、柔性制造系統(FMS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等促進了工藝設備創新。而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 )、計算機輔助設計(CAPP)等則實現了工藝技術創新。此外,精益生產(LP)、并行工程(CE)、敏捷制造(AM)等更是極大地推動了工藝技術的創新。而ERP,MRP, MRP-II等這些信息系統和軟件則為工藝管理提供了強大的創新來源和技術支持.實現了企業工藝管理創新。
1.2 IT能力與工藝創新
IT能力與不同工藝流程之間存在關系。例如,IT基礎設施能力(即通過基礎設施提供IT服務的程度來衡量)尤其是集成能力是工藝創新成功的關鍵前提條件。IT能力通過作用于工藝創新戰略制定中的“創新能力建造”、“企業家創新行為”和“創新環境適應”,從而影響工藝創新。而Bhatt觀評估了在工藝創新成功方面所必需的IT能力,其中重點是IT知識管理能力。Al-Mashari和Zairi發現IT資源系統的整合、IT能力與企業目標的結合促進了工藝創新的實施。
盡管上述文獻分析了IT資源和IT能力對工藝創新的推動作用,但學者們尚未建立起IT資源和IT能力驅動工藝創新的研究框架,且現有文獻僅處于理論研究階段,未提出實證支持。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企業IT資源IT能力對工藝創新的驅動模型,并通過收集樣本企業的數據,驗證IT資源-IT能力對工藝創新的驅動假設。
2驅動模型的提出
信息化條件下IT資源一IT能力會促使企業工藝創新的產生并推動工藝創新的實施。因此,本文提出了IT資源-IT能力對工藝創新的驅動模型(見圖2)。依據Bharadwaj的觀點,IT資源是指企業內與工藝創新相關的資源,主要包括IT基礎設施、IT人力資源和IT無形資源,這些資源可以被用來創造能力。而IT能力是指通過對企業IT資源進行整合,從而驅動企業工藝創新產生的能力。IT資源向IT能力的轉化主要通過組織學習來實現,企業在運用IT資源的過程中只有通過不斷學習,使IT資源不斷調整并與企業特性相協同,企業才能獲得IT能力,并促進企業工藝技術創新、工藝設備創新和工藝管理創新。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從理論上系統分析上述變量之間的邏輯關系并提出研究假設。
圖2 IT資源-IT能力對工藝創新的驅動模型
2.1 IT基礎設施一IT能力與工藝創新
IT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通用設施和專用設施,通用設施包括決策軟件、數據庫、通信設施、企業網絡等,而專用設施主要指生產軟件、信息化生產設備、制造技術等。IT基礎設施形成的IT能力主要包括IT通用設施對于工藝創新的服務能力,IT專用設施對工藝創新的執行能力,而IT基礎設施集成能力、保障能力和共享能力可以避免工藝創新過程中“信息孤島”的產生,從而可以有效提高工藝技術、工藝設備的創新效率。因此,本文提出第一個假設:
HI :IT基礎設施一IT能力對制造企業工藝創新具有正向驅動作用。
2.2 IT人力資源-IT能力與工藝創新
IT人力資源是制造企業工藝創新的基石,工藝創新的實施需要員工的知識、經驗和價值體系等進行結合才能進行。IT人力資源所形成的能力主要包括IT人員的技術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和學習能力。IT人員的技術能力是指企業員工所掌握的技能,并通過有效應用推動工藝創新的產生。IT人員的創新能力是企業工藝創新的主要驅動力,通過對工藝創新的實現程度來衡量。IT人員的協作能力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或團隊為實現同一目標而共同努力。IT人員的學習能力是能夠迅速且有效地獲取準確知識、信息,并將其轉化為自身能力的能力。這些知識和信息可能刺激新工藝想法的產生。因此,
本文提出第二個假設:
H2:IT人力資源-IT能力對制造企業工藝創新具有正向驅動作用。
2.3 IT無形資源-IT能力與工藝創新
IT無形資源根植于企業組織中,利用信息技術等對工藝創新所涉及的關系資源和知識進行協調和管理,從而驅動工藝創新想法的開發和實施。因此,IT無形資源所形成的能力主要包括IT關系協調能力、IT知識管理能力、IT整合能力和IT運行能力。IT關系資源主要包括了企業內部生產制造部門與其他業務部門之間的關系,當這種關系通過通信網絡,電子郵件,文件同步軟件,加密軟件和門戶網站等實現協調時,則生產制造部門能夠更迅速地開發和應用新工藝。因此IT關系資源的協調能力可促進工藝創新的產生。IT知識管理能力是指企業不斷地利用數據挖掘軟件、存儲和檢索知識的數據庫系統以及決策支持系統等開發和管理顯性和隱性工藝知識,從而促使企業實施工藝創新。而IT整合能力和IT運行能力則是企業對內部無形資源、外部無形資源進行整合并使其更好地運行的能力,從而有效促進工藝創新的實施。因此,本文提出第三個假設:
H3: IT無形資源-IT能力對制造企業工藝創新具有正向驅動作用。
3模型擬合和數據分析
本文研究假設共涉及四個潛變量,它們分別是IT基礎設施一IT能力、IT人力資源一IT能力、IT無形資源一IT能力和工藝創新對這些潛變量進行操作化轉換,使其成為可以直接測量的顯變量(見表1),依據顯變量設計了初始調查問卷。為了保證調查問卷的有效性,課題組首先與哈爾濱某企業相關負責人進行面談,對其中大量重復問題進行刪減;其次,通過電子郵件方式對72家黑龍江省制造企業進行預調研.回收調查問卷共計46份,回收問卷中部分題項具有回答不全面的一致性特點,因此根據預調研結果去除了這些無法反映企業實際情況的題項,并在此基礎上確定了最終調查問卷;最后以制造企業的生產部門、研發部門和銷售部門的企業員工及管理者為調查對象,委托專業調研網站共發放最終調查問卷289份,回收有效問卷216份,有效回收率為74.7%。本次調查企業分布在全國各地,涉及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專用設備制造業等。在所獲得的調研數據基礎上,對理論模型進行了假設檢驗。
表1 IT資源-IT能力對工藝創新驅動模型的潛變量、顯變量及測量.
3.1模型擬合
本文在進行模型擬合之前對變量間相互關系進行了一個設定,其中的方框內變量表示可以直接得到的顯變量,橢圓內的變量表示需要由顯變量得到的潛變量,單箭頭表示回歸的方向(由外生變量指向內生變量)。本文主要應用Chi-square/ratio(卡方與自由度的比值),RMSEA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Approximation,近似誤差均方根)、GFI ( Goodness-of-Fit Index,良適性適配指數),TLI(Tucker-LewisIndex,非范擬合指數),CFI (Comparative Fit Index,比較擬合指數),IFI(Incremental Fix Index,遞增擬合指數))6類指數評價了模型的擬合度,具體的擬合度判斷標準和模型擬合度指數值如表2所示。
表2模型擬合度評估表
模型估計結果較理想,潛變量標準化路徑系數都已達到0.05的顯著。反映模型擬合度的指標值都達到了相應標準。因此,本模型可以接受。且經過標準化估計(Standardized Estimates),模型的潛變量標準化路徑系數都已達到0.05的顯著。
3.2數據分析
(1)假設檢驗。
根據模型的擬合結果對本文提出的相關假設進行驗證,結構模型部分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如表3所示。從表3可見,C.R.絕對值最小為2.67,標準化路徑系數全部通過了顯著性統計檢驗(C.R.>2.58,即表示此估計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在0.01水平上是顯著的)。因此結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三個假設全部獲得支持。
表3假設檢驗
(2)假設結果分析。
本文將結構方程模型原理應用到IT資源、IT能力與制造企業工藝創新的研究當中,建立了二者的關系模型,并通過實證研究,證實本文的有關假設。實證分析結果如下:
第一,IT基礎設施-IT能力對工藝創新有積極的正向推動作用,其推動作用達到0.56,這表明企業通過加大對IT基礎設施的建設,充分發揮IT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執行能力、集成能力、保障能力和共享能力,從而提高對工藝創新的服務質量,并通過生產軟件、信息化制造技術的使用有效縮短工藝生命周期,降低生產能耗,而且有效消除工藝創新過程中“信息孤島”,有助于實現傳統制造方式的改造,解決技術水平低、生產方式落后和生產效率低等突出問題,提高工藝技術、工藝設備以及工藝管理手段的創新效率。
第二,IT人力資源-IT能力對工藝創新具有直接的正向推動作用,其推動作用達到0.75。這表明IT人力資源是企業中能夠運用先進信息技術解決企業生產工藝中的問題、推動工藝創新實施的最主要力量。因此,在信息化條件下,制造企業通過引進信息技術實施工藝創新時,更需要通過對IT人力資源管理觀念的調整,使IT人員發揮員工的能力,使其不斷進行組織學習的方式將所擁有的技術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協作能力等應用于工藝創新活動中,尋求企業的工藝創新價值最大化。
第三,IT無形資源-IT能力對工藝創新具有直接的正向推動作用,其推動作用達到0.64。這表明在工藝創新中,IT無形資源所形成的關系資源協調能力、知識管理能力、組織整合能力以及運行能力等會提高工藝創新信息的收集、傳遞、處理和運用效率,節約所需的創新時間和協調成本,并將單個人或部門的工藝創新信息進行匯總整合,從而促使成員之間通過分享知識和信息來刺激新工藝的想法或解決方案的產生。
4幾點建議
在信息化時代,IT資源通過轉化為IT能力推動了制造企業工藝創新的產生。為了更好地促進企業工藝創新的實施,現提出如下建議。
4.1針對企業的建議
(1)企業應加大IT基礎設施的建設,促使其通過轉化為IT能力促進工藝創新的實施。在信息化規劃的指導下,制造企業要加大對1T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在工藝創新的過程中引進先進的、適用的IT通用設備和專用設備,改變制造企業IT基礎設施落后的局面,從而為工藝創新的實施提供信息化的創新平臺。
(2)企業應注重IT人力資源的培育。要實現制造企業IT資源對工藝創新的驅動作用,在建設IT基礎設施的基礎上,還必須要重視對IT人力資源的培育。一方面培養和引進一批既善于創新、又懂現代信息技術的IT復合型人才,為企業工藝創新的實施提供人力支持。另一方面,加強企業在崗IT人員的計算機技能、創新知識和創新能力的培訓,促使其適應制造企業工藝創新的需求。
(3)企業應重視IT無形資源的開發。企業需在IT知識管理能力、IT客戶關系、IT溝通渠道、IT學習能力等眾多的IT無形資源中識別出企業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資源,并通過IT無形資源對企業中已存在的工藝流程、工藝知識、產品質量、產品品牌等其他有形資源產生杠桿或使能作用,促使其轉化為具有競爭優勢的IT能力,最終推動企業工藝創新的實施。
4.2針對政府的建議
(1)引導職能。政府主要從宏觀角度制定相應的提升制造企業IT能力的戰略規劃,通過戰略規劃的引導,促進制造企業IT資源的開發、整合、利用以及IT資源向IT能力的轉化,并最終推動企業工藝創新的實施。此外,政府還可以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和技術規范,引導企業在TT資源建設、IT能力培育以及工藝創新實施中形成自律行為。
(2)推動職能。政府可以通過提供貸款擔保、無息貸款、財政補貼、免稅、獎勵等方式對IT資源投入大、IT能力強、工藝創新具有優勢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支持這些企業在工藝創新中率先采用先進的IT技術、IT設備和先進的IT生產工藝,從而發揮這些制造企業在行業中的標桿作用,并推動創新意識不足的企業引入IT資源實施工藝創新。
(3)服務職能。政府的服務職能體現在借助政府背景、利用政府資源建設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主要包括行業協會、商會、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社會機構),以幫助企業解決在IT資源投入、IT能力轉化以及工藝創新實施中的問題。政府可以對社會化服務機構安排專項資金進行技術輸入、信息服務、國際合作等支持,從而充分發揮其在制造企業信息化和工藝創新中的服務作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