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耀玻璃工業集團(以下簡稱福耀玻璃)是中國最大、全球排名第二的汽車玻璃生產制造商,2017年凈利潤達31.48億元。據統計,中國每三輛車當中就有兩輛車的車玻璃是由福耀玻璃生產的。福耀玻璃副總裁及首席信息官夏樂冰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福耀玻璃成立30余年來一直專注做好一片玻璃,屬于專注型企業,為了與全球客戶進行智能協同,福耀玻璃在2017年正式開啟了上云之旅。
傳統制造商的危機與挑戰
眾所周知,汽車制造業的產業鏈非常長,一輛汽車在研發過程中可能涉及到成千上萬的汽車零部件以及幾千家汽車零部件制造商,這幾千家制造商協同研發又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往往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漫長的研發周期意味著巨大的研發成本。
而在互聯網時代速度意味著一切,尤其是隨著新能源技術和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一些互聯網企業也加入到汽車制造領域,互聯網跨界者的新思維使他們無法忍受傳統式的漫長研發周期,因此,如何運用新技術縮短研發周期是擺在福耀這樣的傳統制造商面前的巨大危機和挑戰。
福耀玻璃工業集團副總裁及首席信息官夏樂冰
以云計算為突破口 解決智能化轉型痛點
早在2015年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先生就提出要把工業4.0落戶在福耀,隨后福耀成為中國智造的第一批示范企業。2017年下半年,福耀終于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通過IT上云解決企業當前面臨的瓶頸。夏樂冰先生介紹,福耀玻璃作為制造業企業,對大數據、AI、云計算、微服務、DevOps敏捷化開發等方面的技術都十分關注,然而因為制造業技術人才儲備不足,福耀玻璃在智能化轉型的路上存在諸多痛點,也期望這些新技術能夠幫助福耀將現存的這些痛點逐一解決。
經過慎重的選型,福耀玻璃最終選擇了IBM Cloud Private,理由有四個方面:
首先,IBM整個云平臺都是基于開源的,開放度這一點讓人驚訝;
其次,福耀在進行云服務選型時,期望能跟云供應商一同成長,期望這個云平臺在業界有著強大的能力,能夠不斷添加新的技術,從前瞻性的角度來看福耀對IBM架構更加認同,不需要一直去關注這些前沿技術,只要跟著平臺成長就可以將新技術為自己所用;
再次,在數據安全方面,看中IBM私有云平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值得信賴;
最后,福耀原有的系統比較分散,在集成時十分困難,缺乏一個管理平臺或者平臺型的工具,IBM的私有云平臺恰好具備這樣的能力。
工業4.0包含三項集成——企業間的橫向集成、生產流程的縱向集成以及貫穿整個價值鏈的端到端集成。夏樂冰介紹,此前福耀玻璃用企業服務總線ESB做縱向集成,用Portal做橫向的競爭,用業務流程管理BPM把所有的異構系統進行跨系統、跨組織的端到端集成,這三項集成均由IBM的軟件實現,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把整體基礎架構遷移到IBM私有云平臺,更加水到渠成。
談到此次合作,IBM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云計算業務總經理張永健表示:福耀玻璃選擇IBM,是因其與IBM的策略相吻合:一方面是數據,福耀玻璃作為傳統的制造業公司,其數據量相當龐大,數據挖掘是一大難題,IBM的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能夠幫助福耀實現數據的價值,并且不影響數據對福耀的歸屬;另一方面,福耀前期建設的幾個大工廠一直在尋求如何在一個平臺上進行整合,也就是如何在舊的環境和新的應用之間做整合,這與IBM Cloud Private不謀而合;如何讓客戶花了重金的核心架構繼續應用,在原生云產生的應用做快速的交付,正是傳統工業數字化創新成功的典型案例。
IBM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云計算業務總經理張永健
基于云的全球化協同 讓福耀更具競爭力
夏樂冰表示:“IBM的云平臺能夠把我們關注的這些技術能力集成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之下,極大地降低了傳統上的實施痛點,我們只需要運用好底層的基礎技術能力,在PaaS層開發福耀自身的業務系統,讓我們能夠更快、更好地實現企業的目標,將福耀玻璃的信息化提升到新的高度,盡快邁向智能制造,讓福耀能夠專注做好一塊玻璃,從而讓這塊玻璃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
借助IBM云,福耀玻璃建立了能夠跟客戶相互協同的研發環境,使得基于同一環境的三維數模場景下,與客戶、合作伙伴以及相關聯的零部件企業都可以在上面進行協作,包括工程變更及可視化修改等,在同一架構上快速協作,改變了傳統的溝通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福耀玻璃還在企業內部構建了端到端的智能協同平臺,將不同時期、異構的數十個IT系統全部集成起來,進行數據整合利用,在統一視圖的環境下調配整個集團的資源,在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大大降低了成本。夏樂冰表示,福耀玻璃通過智能協同平臺,擁有了時刻在線的能力,能夠滿足客戶各種各樣的需求,已經將一塊玻璃的研發周期控制在六個月甚至是兩個月以內,這使福耀更具競爭力。
福耀玻璃將研發及三維設計工具率先部署在IBM云PaaS層的容器上,從研發、設計到工藝,包含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在內,都已全部部署在IBM私有云上。在BI和商業智能領域,以及福耀之前就在用的IBM的SOA架構、企業服務總線ESB、業務流程管理BPM、主數據管理MDM等等都已全部上云。在PaaS層,福耀將硬件系統實現虛擬化管理,全部轉成云的架構,實現云化。同時,福耀正在進行微服務應用方面的嘗試,將原有的MIS系統重新用微服務的方式去實現。夏樂冰介紹到,接下來福耀將從研發開始,到工藝、制造、交付、服務,再到整個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也將全部上云。此外,福耀玻璃正在對傳統業務進行逐步改造,如已有的ERP系統這類比較重的應用,正在進行逐步改造的分階段上云。
上云難 做出上云的決定更難
“其實,做出上云的決定是很難的,很多軟件要重構,也許意味著前期的投資就要打水漂了。福耀高層在內部討論時也有很多的意見和擔憂,糾結的原因在哪呢?如果在舊的系統上去投資,也只能勉強湊合兩到三年,注定被淘汰;另一方面,很多系統都是剛剛上線,一下子轉到云上,原來的架構會不支持。”夏樂冰坦誠道:“所以我們并不是一步上云,而是先把能轉的系統轉到云上,新的業務系統在云端用新的技術來開發,傳統的業務分級分步的轉到云端,原則上我們不會再對傳統的技術進行投資了。”他表示,對于傳統的業務,采用微服務的架構進行改善,通過一些數據接口把傳統的技術和應用利用起來,將來的業務能夠在微服務上進行共享和復用的,這種投資才不會造成浪費。
福耀玻璃的生產基地遍布國內16個省市及全球9個國家,作為國際化公司,由于每個海外市場的政策不同,會計系統或稅務法規也都不同,因此每個國家的生產基地都要投資建設IT系統。福耀此前的做法是利用本地化人才獨立部署一套本地化的系統,但這種做法建設周期往往在一年以上,十分漫長。另外,由于制造行業IT人才匱乏,整個集團的IT力量無法實現共享,各個國家的IT系統往往是異構的,ERP等系統完全不同,實施的效果和質量也不盡如人意。現在,隨著整個集團業務的逐步上云,福耀玻璃正在基于同一標準、統一流程地運用IBM云平臺去構建全球化、可視化的應用系統,將國內成熟的管理流程和工藝流程統一部署到云端,這樣在進行海外擴展時IT能力始終處于就緒狀態,可以讓IT像水電一樣即插即用,只需要進行一些IT培訓就能有效支撐集團在海外的業務擴展。此外,福耀將基于云平臺建立全球統一的設計研發中心,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人才集中利用起來,服務全球的工廠,保守估計可節約50%以上的人力成本。
云計算為福耀實現智能制造創造價值
談及云平臺架構與傳統架構的區別,夏樂冰舉了個端到端競價流程的例子。福耀所有的玻璃都要經過投標,客戶關注玻璃的成本、質量以及訂單在工廠的執行狀況,如訂單的時間安排、在什么機器上生產、做了哪些質量控制,交付時間是否能滿足要求,因為客戶擔心一旦一個零部件沒有及時供應,整個生產線都要停下來。傳統方式下,由于系統是封閉的,客戶看不到這些信息,但是上云后只要把云端的API接口開放給客戶,就能讓客戶看到訂單的執行情況,隨時了解訂單狀態,這是云的能力的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對福耀內部來說,汽車行業的報價十分詳細,決定訂單的成敗只在毫厘之間。由于研發、模具、生產等成本分散在不同的系統上,要分析每塊玻璃的組成、原料和成本結構,一個簡單的競價流程需要跨越ERP、CRM、采購、物料等十幾、二十個系統,單個產品費用成本如何快速分攤是一大難題,急需一個平臺把這些成本計算模型快速計算出來,為客戶提供及時準確的報價。因此,上云之后福耀做了基于云的快速競價系統,可以快速進行成本核算,滿足當前公司對投標這類商業模式的快速競價需求。
最后,夏樂冰提到福耀將在云平臺上建設3D虛擬工廠,模擬現實當中的工廠,所有研發、設計、工藝,甚至是IT開發平臺都基于IBM Cloud Private的PaaS層進行集成,將這個PaaS作為福耀的制造平臺,貫穿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全過程,在上面進行研發設計仿真、工藝仿真、產線平衡仿真、物流仿真等。他希望能夠在虛擬端解決80%以上的質量、效率和成本問題,大部分問題解決之后再將仿真結果的三維數模發送到制造端進行真實制造,這將為福耀玻璃實現柔性化生產、實現智能制造和快速創新帶來巨大價值。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網址:http://www.guhuozai8.cn/html/solutions/14019325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