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U是英語中Stock Keeping Unit的縮寫,直譯過來就是存貨單元。舉個例子。女孩子去買衣服,找到喜歡的款式,喜歡的顏色,還得找到自己的尺碼----款式+顏色+尺碼就是這里說的SKU,是我們識別產品所必須的,也是商場進出存的最小單元。同樣的款式、同樣的顏色,中號跟小號是不同的存貨單元,所以得由兩個不同的SKU編碼來識別。
SKU的叫法還有很多,比如最小庫存單元、最小庫存單位、最小存貨單元、最小存貨單位等。還有叫單品、囤貨單元、存貨單元、庫存持有單元、庫存單品項、有效成品單位、最小發貨單元等。行業不同,公司不同,區域不同,叫法也各有差異。
從供應鏈的角度看,我們生活在SKU層面上,不管是計劃、生產還是采購、配送,我們都是針對特定的SKU運作。這些年來,SKU數量泛濫,造成批量越來越小,復雜度越來越高,規模效益越來越低,從根本上決定了供應鏈的三道防線很難建好。可以說,SKU泛濫是供應鏈的大敵。
隨著業務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以及為了維持高速增長,企業不得不進入雜七雜八的邊角料市場,SKU數量也會不可避免地膨脹。讓人憂心的是,企業并沒有充分認識到SKU泛濫的嚴重程度,而且習慣性地低估SKU的復雜度,在大批量行業尤其如此。
比如有個快消品企業,每年幾十億的營收規模。他們說自己的產品很簡單:就兩個系列,每個系列有6個口味,組合起來就10來種。且慢,那包裝呢?標準箱、組合箱、三聯杯裝,以及季節性的產品,比如禮盒、家庭裝。得,這已經由原來的10來種變成幾十種。這還沒有完。該企業有成千個經銷商,為了防止串貨,每個經銷商都有一個唯一的客戶碼,這就是1000個客戶碼。同一系列,同一口味,同一包裝,打上經銷商A的客戶碼,就不能給客戶B。所以,這才是到了真正是SKU層面。這不,SKU數量已經達到萬級。這么大的復雜度,給需求預測、庫存計劃和配送都帶來的挑戰,也就可想而知。
電視行業也是如此。雖說電視看上去都差不多,是典型的大批量,其實SKU的復雜度不是外行所能想象。比如顯示屏的尺寸、機殼的顏色、結構件的材質,都是基本的SKU元素。銷售渠道也是:同一款電視,國美、蘇寧等不同渠道也會有差異。這幾年國內市場日趨飽和,國內六大廠商努力開拓國際市場,每個市場都有不同的要求,這不,SKU的復雜度又增加了一維。這幾個維度相乘,你就知道電視機的SKU有多少了。
所以,雖然名義上是大批量行業,其實越來越小批量化。這也是近年來很多行業的趨勢。
隨著電商的興起,導致渠道的復雜度繼續增加,加速了SKU的多樣化。比如為了避免與線下渠道混淆,企業針對線上渠道另行開發產品系列,也成為常見的措施。雖說產品大同小異,但從SKU的角度,無疑是導致SKU更多更復雜,供應鏈的需求預測、庫存計劃和執行更加困難。
比如有個家紡企業,電商業務比線下都復雜,有幾千個SKU,預測的準確度只有50%左右,遠遜線下的80%。一個原因呢,是線上業務由銷售做預測。電商的銷售普遍年輕,習慣于強勢做法,但需求預測是個技術活,并不是說你胳膊粗,后臺硬就能做好,結果就是一堆堆的庫存。
講到這里,或許有人會說,我理解SKU泛濫的后果,但這是業務的客觀需要,沒法控制啊。其實不是。就拿手機來說,蘋果和三星都針對中高端用戶,蘋果每年就出一大一小兩款手機,而三星呢,多得連三星自己的用戶都搞不清。這就是說,SKU泛濫除了沒法控制的外,還有可以作為之處。或者說,多元化的客戶需求就如同樣一把爛牌,發到不同人的手上,打法不同,結果自然也不同--不要讓沒法控制的成為不作為的借口;做你能控制的。
核心關注:拓步ERP系統平臺是覆蓋了眾多的業務領域、行業應用,蘊涵了豐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軟件業務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應鏈、成本、制造、CRM、HR等眾多業務領域的管理,全面涵蓋了企業關注ERP管理系統的核心領域,是眾多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首選的ERP管理軟件信賴品牌。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SKU泛濫:供應鏈的大敵
本文網址:http://www.guhuozai8.cn/html/solutions/14019324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