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企業跨越式的發展,企業已向異地化、集團化邁進,同時也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巨大的挑戰,開源節流已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獲取利益的必要和重要手段。一方面,需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來獲得“開源”;另一方面,需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實現現代企業管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加速資金周轉來“節流”。實現節流的工具和手段即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簡稱ERP)。那么集團型的制造企業如何進行ERP與其他信息系統進行集成,此即本文所要闡述和研究的問題。
1 ERP的涵義及其發展歷程
在研究ERP系統與其他系統信息集成問題之前,有必要對ERP的概念和信息化結構模型進行初步的了解。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正式命名是在1990年,美國Gartner Group公司在當時流行的工業企業管理軟件MRPⅡ的基礎上,提出了評估MRPⅡ的內容和效果的軟件包,這些軟件包被稱之為ERP。從最初的定義來講,ERP只是一個為企業服務的管理軟件,之后全球最大的企業管理軟件公司SAP在20多年為企業服務的基礎上,對ERP的定義提出了革命性的“管理+IT”的概念,即:
①ERP不只是一個軟件系統,而且是一個集組織模型、企業規范和信息技術、實施方法為一體的綜合管理應用體系;
②ERP使得企業的管理核心從“在正確的時間制造和銷售正確的產品”轉移到了“在最佳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企業的最大利潤”,這種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應用范圍也從制造企業擴展到了其他不同的行業;
③ERP從滿足動態監控發展到了商務智能的引入,使得以往簡單的事物處理系統變成了真正具有智能化的管理控制系統;
④從軟件結構而言,現在的ERP必須能夠適應互聯網,可以支持跨平臺、多組織的應用,并和電子商務的應用具有廣泛的數據、業務邏輯接口。
因此,我們今天說ERP,即通過信息技術等手段,實現企業內部資源的共享和協同,克服企業中低效,使得各業務流程無縫平滑地銜接,從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業務的精確度,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降低交易成本。
ERP是由MPR演變過來的,從MRP的提出至今,ERP走過如圖l所示的歷程。
圖1 從MRP到ERP的發展歷程
從圖1可以看出,企業已由廣泛運用信息技術來改造企業的設計、工藝術、生產流程過渡到企業利用ERP來改進企業的管理流程,再發展到了實現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系統。
2 基于ERP的制造企業信息化結構模型
ERP是在MRPII的基礎上擴展了范圍,形成了一個新的結構,把客戶需求和企業內部的經營活動、供應商的資源整合在一起,其基本思想是將企業的業務看作是一個緊密連接的供應鏈,其中包含供應商、制造工廠、分銷網絡和客戶等,將企業內部劃分為幾個協同作業的支持子系統,如設計、生產制造、采購、銷售、財務、人力等。
隨著網絡的發展,ERP已由企業內部外延到供應商、分銷商、售后服務。將與本企業生產活動有聯系的企業作為本企業的一個“虛部門”,形成了一個基于ERP的企業集成信息系統結構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基于ERP的企業集成信息系統結構模型
圖2體現了ERP與現代信息通信技術、集成技術和先進管理思想的整合。分析此模型可知有3個特點:①基于Internet/Intranet,集團化企業中各子分公司各業務以及企業與供應商、分銷商、客戶通過網絡實現數據和業務的交互;②體現了基于企業內部管理思想和信息的集成,此模型中所有的業務流程需經過優化或重組,其優化和重組后的業務流程需要體現本企業的管理思想(如JIT),同時企業內部與生產制造相關的系統的信息均需進行集成;③基于供應鏈管理的信息集成,信息集成體現在企業內部ERP與ERP業務相關各系統,以及企業ERP與外部企業供應商、分銷商、客戶的信息集成。
3 基于制造企業信息化結構模型的ERP信息集成
ERP的本質是實現企業內部核心業務和外部整個供應鏈的信息集成,促進企業向管理變革,不斷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使企業由傳統管理向現代管理方向發展。信息集成與管理集成相輔相成。
《管理集成論》將集成的內涵解釋為“集成是集成主體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集成要素集合成一個有機整體的行為、過程和結果,是將單元構建成系統的一種方法,所形成的集成系統不是各集成要素之間的簡單疊加,而是按照一定方式進行的構造和整合,其目的在于實現集成整體功能的倍增和涌現”。通俗地講,實現信息集成就是:任何一項數據或信息,由一個部門的專職員工負責,在規定的時間,錄入到系統里去,存儲在指定的數據庫中,然后根據業務流程的要求,按照規定的運算方法進行加工處理,簡而言之,即信息來源唯一。
企業信息集成內容包含企業內部的信息集成和ERP與企業外部的信息集成。一方面,ERP是對企業內部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和管理,Gartner提出內部集成包括以下3個方面:產品研發、核心業務和數據采集的集成。包含以下基本功能模塊:基本數據管理、銷售與運作規劃管理、需求管理、主生產計劃及最后總裝計劃、物料需求計劃、庫存管理、計劃接收管理、車間作業排產及控制管理,能力需求計劃,投入,產出工作量控制、供應商計劃及采購作業管理、分銷資源計劃、工具計劃及管理、財務計劃、模擬管理、業績評價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采購管理、生產成本核算、設備管理。這就要求ERP產品側重于按照業務流程的順序來設置各個程序和子系統之間的鏈接。另一方面,ERP與企業外部的信息集成包括企業與其他企業的連接、交易,如與供應商、分銷商、客戶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對企業整個外延式的供應鏈進行有效的管理,減少企業運營成本、提高動作效率,企業必須通過Internet技術來實現。這也是企業在便于市場競爭下信息系統的發展趨勢。
4 信息集成的特性以及企業實施ERP的應對措施
從信息集成的內涵,可以分析出集成所具有的特點。結合ERP系統的集成應用應做到如下理解。
4.1 集成主體的目的性
實施ERP系統,企業是需求主體、投資建設主體、管理變革的主體、操作運用的主體、獲得效果的主體。
4.2 集成要素的相容性
在ERP系統的集成系統中,按傳統管理模式可分為市場銷售、設計工藝、綜合計劃、車間生產、采購供應、質保質檢、倉儲、設備管理、財務管理、人力等職能部門,以及外部的客戶、供應商、分銷商和客戶等集成要素,按圖2所示模型,企業應將上述集成要素集成一個企業大系統。從另一方面看,技術、管理和人也是層面的集成單位,涉及到責、權、利的重新調整。
4.3 集成單元的互補性
制造企業中,市場、銷售、技術、計劃、生產、采購、倉存和財務等核心業務流程所組成了其經營管理的全部過程,這些業務流程是功能互補。
4.4 集成單元的層次性
集成理論研究表明,在一個集成系統中,集成要求是處于系統的不同層次,相應集成活動也是在不同層次上展開的。通常,企業的經營管理是由3個層次集成的,分別為決策層、執行層、操作層。無論哪個層次的管理都是達到企業組織目標對資源的有效配置,只是所涉及的管理活動有所不同。
4.5 集成整體的優化性
集成理論表明,集成過程是集成主體有目的、有選擇地充分發揮各個集成要素的優勢的過程,并且最終實現整體優化的目標。企業集成需考慮內部集成和外部集成,才能做到以企業在整體管理上的優化。
4.6 集成的非線性競爭力的目的
正如亞里士多德說過“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同樣,集成系統的功能不是各集成要素的簡單線性疊加,而是通過其有機整合,使集成系統的功能產生非線性的倍增或功能涌現。
針對信息集成的特性,企業在上ERP時應該采取如下對應的措施:
①從集成主體性看:企業要拋棄以往“政績工程”、“潮流工程”,而應樹立通過ERP來實現企業信息集成共享、達到企業管理變革、取得競爭發展的目的。
②從集成相容性看:在企業信息化中應該在實現企業總目標的過程中,各集成單元按企業業務流程管理的模式,相互依存、配合和協調,充分展現ERP集成管理的優勢。實施過程中應嚴格貫徹執行組織結構調整、業務流程優化、概念和應用培訓、管理制度。
③從集成互補性看:企業集成應按流程管理的辦法,將企業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集成一個功能互補的一體化管理系統,努力實現人、財、物、資金信息的集成共享。
④從集成層次性性看:企業上ERP系統時,在做整體規劃時應“從上到下”,實施時應“從下到上”。在整體規劃的指導下,認真地從操作層管理做起,確實企業各項靜態基礎信息數據和業務系統動態信息的規劃性、正確性和及時性,才能為決策層提供真實、可靠和正確的統計分析、績效評價和管理決策。
⑤從集成整體優化性看:企業集成在做好企業內部核心業務集成的同時應考慮外部供應鏈的集成,從職能驅動向業務驅動,從而優化整體的集成,達到提高核心
⑥從集成非線性性看:企業在實施ERP系統里優化組織結構、業務過程,將企業的戰略、經營決策、銷售、計劃、采購、生產、倉儲、質量、成本、財務等核心業務有機地集成一個管理信息化新系統,而不是將單項系統隔離開來,需將各集成要素的信息進行共享和業務流程優化,才能成功實施ERP。
5.結語
本文從ERP的概念人手,由基于ERP的制造企業信息化結構模型為引子,對基于ERP的制造企業中信息集成的特性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同時提出了應對措施,希望能為企業在實施ERP時進行信息集成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