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早已不是新鮮事物,但是,在財務業務一體化的ERP中,如何徹底處理好全部的采購業務,對于某些采購和財務人員至今仍感到迷茫。對于采購人員來講,因為某些企業中由他們負責采購發票與采購入庫單的匹配工作,在ERP中該部分內容比較細化,甚至還要涉及到復雜的暫估處理,這使得他們力不從心。對于財務人員來講,ERP中憑證的處理很細化,他們對于采購環節了解又不徹底,經常造成采購業務涉及到的財務科目賬務不平,折騰半天也找不出個所以然來。
市場上ERP軟件非常多,筆者也無法一一去講述該部分業務在ERP中的操作;在本文中,筆者從業務處理角度向讀者抽絲剝繭、詳細解讀這些難點在采購業務中的處理,以便“以不變應萬變”。
一 、采購結算、采購暫估的含義
1、采購結算
具體什么叫采購結算,我們不去摳概念,那是學者的事情。我們經常看到采購或財務人員,一手拿采購入庫單、一手拿采購發票,一核對,然后用曲別針別在一起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采購結算的核心環節。因此,可以把采購入庫單與采購發票、采購費用發票匹配的過程稱為采購結算。
在采購結算中,有兩種情況需要特別說明。一是采購過程中發生的運費、保險費、裝卸費、通關費等,這些費用有些企業直接分攤到采購貨物成本中,有些企業把它們歸集到期間費用中。二是采購過程中的合理損耗也是采用了這兩種處理方式,有的分攤到了采購貨物成本中,有的歸入了期間費用。這兩種情況在財務處理上會進入不同的會計科目,但在業務處理中差別不大,最多是不同的ERP軟件中操作上有細微差別,采購人員也不必過多關心。
2、采購暫估
先用大白話解釋一下,采購暫估就是對采購金額的估計。按照財務規定,每月采購的貨物,月底必須入賬。財務以采購發票金額做為入賬金額,若本月采購的貨物,月底之前沒有收到采購發票,就需要把采購金額先估計入賬,等到收到采購發票后,再根據采購發票的實際金額做調整。這種估計采購金額并按該金額入賬的方式即為采購暫估;因為采購暫估是預估的應付賬款,所以財務上也稱為暫估應付。在采購結算中,筆者提到采購發票包含采購貨物發票和采購費用發票兩部分,若本月的這兩部分發票都沒有收到,一般貨物金額必須暫估,對于費用金額,根據金額的大小,企業可以靈活選擇是否進行暫估。對于如何估計采購金額,也不是隨便拍腦袋,一般按照采購訂貨時的價格進行暫估。
估計的采購金額,等到收到采購發票后,需要把采購暫估回沖掉。那么,如何做暫估回沖呢?一般有三種方式:單到回沖、單到補差、月初回沖。企業使用ERP后,最常用的是單到回沖和單到補差這兩種。這三種方式具體是什么,請看下表中筆者的解釋:
表1采購暫估回沖方式
二 、如何處理采購結算與采購暫估
因為采購結算、采購暫估兩個環節銜接緊密,它們也是采購業務中財務、業務處理的銜接點,筆者把二者放在一塊兒進行解說。
1、采購結算、采購暫估的分類
對于一筆貨物來講,若本月收到貨物,也收到了貨物發票和費用發票,就不需要做暫估處理,直接結算即可;若本月僅收到貨物,未收到貨物發票或費用發票,月底需要對貨物金額做暫估,費用金額視企業要求而定是否進行暫估。等到收到貨物發票或費用發票的月份,先回沖暫估,再做結算;針對極個別先收到發票,本月未收到貨物的情況,先把發票做應付賬款處理即可,等到收到貨物后直接做結算。
根據采購人員收到貨物和發票的不同時間,常用的采購結算與采購暫估具體可以分為如下幾種情況:
表2 采購結算與采購暫估情況分析
2、采購結算、采購暫估的詳細處理
在細說每種情況的處理之前,筆者先解釋一下采購費用發票的處理原則。采購費用發票,可以攤入采購成本,可以歸集到期間費用。歸集到期間費用時,不需要對應到每筆采購貨物,不需要采購結算,也不會涉及采購暫估了。但是,采購費用發票如果攤入采購成本,它一般按照需要攤入的每種貨物的數量或金額進行分攤。采購費用金額能對應到每筆采購貨物最好,若實在對應不上也需要清楚的知道應該分攤到哪些種類的貨物中;因此,采購費用發票攤入采購成本時,一定需要做采購結算處理。采購費用攤入采購成本時是否需要暫估呢?企業一般根據采購費用金額大小而定,金額較小時一般不暫估,等收到采購費用發票后,直接結算即可。
因為采購費用歸集到期間費用無需暫估,所以在如下的詳細處理介紹中,筆者按照采購費用攤到采購成本的方式進行闡述。
1. 貨票同到
對于貨物、貨物發票、費用發票同時到來的情況最好處理,此種情況不涉及暫估處理,僅需做采購結算。三者匹配完畢后,采購費用按照入庫單上每種貨物的數量或金額直接攤入采購成本。結算完畢,大多數ERP軟件,會生成一張采購結算單,同時給參與結算的貨物打上已結算的標識。
2. 貨與部分票同到
針對貨物全到、貨物發票全到、費用發票部分到的情況,一般與“貨票同到”處理情況相同,把上述三者先做結算,剩余部分做暫估。后續收到剩余部分的費用發票時,再做一次費用結算處理;但此時一般把后續收到的費用發票金額直接攤入結存的貨物成本中,不再追蹤當時貨物的采購入庫單據。因為在ERP中,當時的貨物入庫單據已經做過一次結算,并進行了賬務處理,哪怕進行追蹤也無法更新當時貨物單據的金額。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攤入結存成本的方式,一般不影響貨物出庫的成本計算(影響貨物出庫成本的特殊情況是:“個別計價”核算出庫成本的情況)。
針對貨物全到、貨物發票部分到的情況,無論費用發票情況怎么樣,一般把到票的那一部分貨物做結算處理,沒有到票的部分做暫估處理。在處理中,一般把費用發票按照分攤規則直接攤入貨物的結存成本中。
3. 先貨后票
先貨后票的情況,本月先做暫估,等收到貨物發票后先回沖暫估,再做結算處理。對于費用發票,若進行了暫估也需要先回沖暫估,再做結算處理。費用結算時,一般也是僅調整貨物的結存成本。比如:在用友ERP-U8中,費用結算處理時,通過一筆僅有金額無數量的“入庫調整單”,調整貨物的結存成本。
4. 先票后貨
先票后貨的情況,比較少。但是,存在此情況時,一般把發票先做應付處理即可,等到收到貨物后,再做結算。
5. 未開票退貨
此種情況也稱為“紅藍入庫單結算”。因為采購入庫后,業務環節結束了,但財務處理還沒有結束,最終需要通過結算往財務環節流轉。因為貨物已退給供應商,不會再收到采購發票,所以要從財務意義上結束這筆業務,需要進行入庫單據和退貨單據的匹配工作,即:紅藍入庫單結算。
6. 開票后退貨
開票后退貨,原則上會收到供應商的退貨發票,若實在沒有退貨發票,一般是換貨而非退貨。對于換貨業務,如果原來的采購入庫單在ERP中已經開票,建議在形式上走退貨流程,依據退貨單做紅字采購發票,并二者做結算。
三 、采購結算中的特殊情況處理
上述六種情況,都算采購結算與暫估中的正常情況。其實,在采購結算中還有一些“疑難雜癥”或不按套路出牌的情況;采購損耗在采購結算環節中就是“疑難雜癥”的典型代表,供應商不給開發票可以稱做典型的“不按套路出牌”的情況。那么,對于這兩種情況應該如何處理呢?
1. 采購損耗
采購損耗,分為合理損耗與非合理損耗。對于合理損耗,雙方協商由誰來承擔,若采購方承擔,可以攤入采購成本或歸入期間費用;攤入采購成本時,在采購結算環節,平攤到對應的采購金額中即可,它會稍微抬高貨物的采購單價;若歸入期間費用,根據損耗依據直接在財務中做憑證即可。若合理損耗由供應商承擔,一般在采購結算中抵消該部分采購金額即可,從而降低貨物的采購單價。
對于非合理損耗,一般由供應商承擔,同樣也是在采購結算中抵消采購金額,從而減少應付賬款。
2. 供應商無法開具采購發票
在現實工作中,企業經常要買些低值易耗品,或生產輔料。有時這些供應商就是個體戶,他們不愿給客戶開發票,或需要單獨談開發票的條件;這就導致企業購買低值易耗品或生產輔料時收不到采購發票。針對這些情況,如果企業在ERP中走采購入庫流程,建議做張虛擬的采購發票,然后結算即可。當做財務憑證時,用供應商給開的收據做為原始憑證即可。
四、期初采購的處理
當企業第一次實施ERP的時候,若采購與應付進行財務業務一體化,那么就涉及到ERP上線以前未收到采購發票的采購入庫單的處理問題,期初采購主要指的就是這個問題。針對這部分入庫單不能再重新入一次庫吧?那應該如何處理呢?
一般在ERP中有一個期初采購的功能,在該功能節點下錄入這部分期初采購入庫單,錄入的這些采購入庫單,它不會影響倉庫中的現存量,它的作用僅是等收到采購發票后,回沖暫估、做采購結算處理。期初采購入庫單后續的暫估回沖、采購結算,與正常的采購入庫業務完全一樣。如上,即是期初采購的處理。
五、采購中轉科目借貸不平的常見原因
在ERP中,當供應鏈與財務模塊集成使用時,采購業務的憑證一般在存貨核算模塊和應付管理模塊生成,然后傳入總賬;而不像僅做總賬憑證的手工記賬、會計電算化時代一樣,把采購入庫單和采購發票放在一起直接做個總賬憑證就完事兒。這種財務業務一體化的憑證生成方式,當不考慮暫估時,與直接做總賬憑證方式的對比如下:
圖1 采購憑證填制方式對比
在“財務業務一體化”方式下,采購入庫單、采購發票都在采購管理模塊中,二者結算后,采購入庫單、采購發票分別傳入存貨核算和應付管理模塊生成憑證。在“直接做總賬憑證方式”下,拿著紙質的采購入庫單和采購發票,直接手工填制紙質憑證或在會計電算化的總賬模塊中填制憑證即可。在這兩種方式下最大的區別就是:財務業務一體化方式下,采用了“材料采購”科目做中轉。原因在于:它把“直接做總賬憑證方式”下的一張憑證拆成了兩張,為了平賬,必須通過一個中轉科目。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材料采購”中轉科目月末是沒有余額的,因為只有采購入庫單、采購發票做結算后才會用到該科目做中轉,暫估狀態下不需中轉科目,借方直接記入“原材料或庫存商品”與“應交稅金”即可,貸方記入“應付賬款”。有時,企業也用“在途物資”科目做中轉;至于“材料采購、在途物資”兩個會計科目在會計準則下的含義與區別,本文中不做討論,本文的目的在于把這種業務在ERP下的使用難點解釋清楚。
正是因為在“財務業務一體化”方式下,用“材料采購”科目做了中轉,增加了處理環節,所以稍有不慎,便會引起“材料采購”科目借貸方不平,月末有余額。究其具體情況與原因,筆者總結如下:
1. 發票憑證與入庫單憑證期間不一致
若采購入庫單與采購發票在某月份做了結算,兩張單據需要同時在當期內生成憑證,若有一方不生成,月末會引起“材料采購”科目借貸不平,導致借方或貸方有余額。這里再次強調一下,對于采購入庫單暫估的業務,是用不到“材料采購”科目的。
2.非采購結算業務使用了“材料采購”科目
無論哪一個中轉科目,一定是需要借貸匹配的;建議給中轉科目明確使用范圍與用途,不得用于其他情況,這樣才能有效避免中轉科目借貸不平。對于用于采購結算業務的中轉科目,若在其他業務中當做非中轉科目使用,當然極易引起“材料采購”科目的借貸不平。
3. 存在未結算就直接做憑證的采購發票
在財務業務一體化的ERP中,采購發票需要先與入庫單結算再生成憑證,若未結算就直接生成了憑證。而采購入庫單要么仍在暫估狀態要么需要做暫估,因為暫估處理用不到“材料采購”科目,所以此種情況下會造成“材料采購”科目借貸不平。
4. 費用發票攤入采購成本的調整單據,未生成憑證
在采購入庫單與采購貨物發票做過一次結算后,收到采購費用發票時,若采購費用發票需要攤入采購成本,它只能通過直接調整相應貨物的結存成本。在ERP中,一般通過存貨調整單據實現成本的調整,同時采購費用發票做應付賬款處理。在此種情況下,若調整單據沒有及時生成憑證,也會引起“材料采購”科目借貸不平。
這里講點兒題外話,存貨調整單據的使用,在ERP中也會引起存貨明細賬僅有金額沒有數量的情況。舉個例子,假如A貨物現在的庫存量是零,若現在有一筆采購費用發票通過存貨調整單攤入了A貨物的成本中,此時就會引起A貨物僅有金額無數量的情況。但是,此種情況不算異常,不用擔心,后期它會隨著A貨物的購進與使用,在A貨物的出庫成本核算中,進行動態調整的。比如:A貨物的出庫計價方式為“移動平均”,那么A貨物每次出庫時,ERP都會動態的計算A貨物的出庫成本的。
六、結束語
財務業務一體化下,在ERP中采購業務的難點不多,但是這些難點還真是不簡單,瑣碎并且對財務知識要求較高,或許這才是成為難點的真正原因吧!對于這些難點的解說,筆者也感覺比較難,因為自己清楚與如何讓別人清楚這完全是兩種能力或兩個階段。筆者上述的解說,仍比較晦澀,也可能不全面,權當拋磚引玉吧,愿能激起讀者更深入思考與理解!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ERP中采購業務的難點解析
本文網址:http://www.guhuozai8.cn/html/consultation/10825912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