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說紛紜的ERP世界里,也許人們唯一能夠達成共識的,就是它的名字——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規劃)。至于ERP的定義,說法可就沒那么容易統一了。不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連美國庫存與生產管理協會自己出版的詞典《APICS Dictionary》上,對ERP的定義每一版都不一樣,差別很大。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這是程老夫子闡釋中庸的路子:掰開了、揉碎了給你說明白。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ERP,不妨效法先賢,一個字一個字地去琢磨。首先是E——Enterprise——企業,在ERP一詞中,它真正的所指是什么?
職能全面的企業
按照一般的說法: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經濟組織。企業與公司(Company或Corporation)不同,公司強調的是其股份、有限無限責任等特性,所以經常用在企業名字里。與生意(Business)也不相同,后者強調的是商業氛圍中一筆筆業務的交易特點,是個通稱。為什么用Enterprise的E,而不用Company的C或者Business的B呢?相比較而言,企業則更加強調生產運作過程中自成一體的持續增值的特性,ERP也更加注重的是這一點。
所以ERP一詞中所指的企業,是那些職能(或者說價值活動)全面的企業。在邁克爾?波特看來,一個企業的盈利就是從客戶處獲得的價值減去創造產品所花費的各種成本。企業為買方提供價值,是通過從事物質上和技術上界限分明的各項價值活動完成的。價值活動分為兩大類: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基本活動指涉及產品的物質創造及其銷售、轉移給買方和售后服務的各種活動。輔助活動則是輔助基本活動并通過提供外購投入、技術、人力資源等各種公司范圍的職能以支持整個價值鏈。每一種價值活動的進行,不但決定一個企業在成本方面相對競爭能力的高低,也將決定它對買方需要以及標歧立異的貢獻。從圖1中可以看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企業,是要包含這個價值鏈模型中的多種價值活動的。ERP中所說的企業,就是指這種活動種類多、活動管理復雜的企業,而不是以“對縫”、“尋租”活動為主的經紀人式的公司。經紀人式的公司同樣為顧客創造價值,但其活動簡單,ERP不是為它們開發的,也無法有效地幫助它們。
圖1:企業價值鏈模型
規模較大的企業
除了職能完備、價值活動復雜外,ERP一詞中所指的企業,還特指那些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托馬斯?H?達文波特在《ERP必備指南》一書中,曾使用收入規模來界定實施ERP的企業:年收入超過10億美金的大企業,除非自己已經開發出類似ERP的系統,都應該實施ERP;年收入小于2500萬美金的企業,不需要在ERP項目上投入過多的資金與精力;介于二者之間的是中型企業,投資ERP是為了明天的大發展打好基礎。
在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統計局一起制訂的《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大中小型企業劃分的標準,是根據企業職工人數、銷售額、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定的。例如,工業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300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及以上,資產總額4000萬元及以上等標準,方可界定為中型企業。因此,企業的產品種類、客戶數量等等均可以用來描述企業的規模,但不論怎樣描述,ERP更適合那些規模較大的企業。小規模的企業,可以借鑒ERP的思想與方法,有錢也可以買到ERP軟件,但是不能夠完全發揮ERP的作用。
結構復雜的企業
ERP所說的企業,其規模除了用營業金額大小描述外,更多的還是指其組織的復雜性,例如多組織、多地點經營的企業,而不是單體運營的工廠或公司。這一點我們可以從ERP的發展歷史(如圖2)推斷得出:在訂貨點法階段,管理的對象是倉庫中某一個品種的物料,是站在單個倉庫的角度進行管理;在物料需求計劃(MRP)階段,管理的對象通過BOM擴展到了倉庫與采購制造環節的所有相關物料,是站在成品、半成品、零部件、原材料等所有倉庫的角度進行管理;到了閉環MRP階段,則通過工藝路線、資源能力等方法將各個環節的“能力”也加以管理,管理視角擴大到車間班組;事實上,制造資源計劃(MRPII)已經基本上將工廠——單體的制造企業內部的經營環節全部囊括了。那么,留給ERP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呢?在企業內部有多家分支機構(甚至是多級法人結構)、多地點(甚至是多國家)經營、跨行業的時候,如何將集團內部各個經營單位的各類資源連成一體,有效管理。
表1:ERP與其管理對象、管理視角的發展過程
因此,在國家信息產業部頒布的《企業信息化技術規范第1部分: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規范》中,要求ERP產品達到這樣的能力:各個分公司或營業點的數據庫能分散運作,并能定時或人工啟動復制到總部;各個分公司或營業點的數據庫能分散運作,并能在連線即時傳遞修改紀錄;各個分公司或營業點的數據庫在無連線狀態下能獨立運作,并能于連線時將修改紀錄整合至總部;同一套軟件可以處理不同公司的帳務;可以由有權限的人員創建新公司的賬務。ERP的很多功能是用來處理企業在多單位、多地點經營條件下的結構復雜性的。軟件商比規范的要求更重視企業內的多組織處理,在微軟公司Axapta產品的宣傳冊上,“在統一平臺下無縫處理分支機構業務以提高內部訂單管理能力”與“提高客戶滿意度”、“有效降低成本”一樣被列為使用其產品的關鍵收益之一。
什么是ERP中的E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知道,ERP中所指的企業,是有其特殊含義的。它不僅是泛泛而言的以盈利為目標的經營單位,更是職能完備、規模較大、結構復雜的集團型企業。這樣的企業才是ERP的服務對象,也只有這樣的企業才能充分發揮ERP的作用,取得良好的實施效果。
單純就ERP中的E來進行分析,不是效法古人的穿鑿之舉,而是希望企業在信息化的過程中,更好地審視自身、理解概念。那些結構復雜規模龐大的集團型企業,需要多方面考察ERP軟件,除了是否可以滿足自己當前需要外,還要看其是否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符合ERP思想、規范的要求。而那些單一組織的企業,例如一家只包括幾個職能部門和幾個生產車間的制造工廠,MRP/MRPII就是很好很充分的解決方案了;一家人數不多,以一個業務部門為主、幾個職能部門為輔的單體貿易公司,進銷存軟件也足以滿足要求了。象這樣的企業——并非ERP真正所指的企業——即便是為了今后的發展而選擇了ERP軟件,也沒有必要在那些復雜的功能上浪費時間和金錢。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ERP中的E是什么意思?
本文網址:http://www.guhuozai8.cn/html/consultation/1082065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