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不僅企業的信息共享機制發生了巨大變化,企業的生產計劃與控制也應時而變。那么,企業的生產計劃與控制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其體系結構如何?企業如何以供應鏈為基礎來協調生產計劃與控制,以實現真正的按需生產?下面做詳細介紹。
企業生產計劃,是關于生產系統總體方面的計劃。它所反映的是企業在計劃期應達到的產品品種、質量、產量和產值等生產方面的指標、生產進度及相應的布置,它是指導企業計劃期生產活動的綱領性方案。生產計劃工作,是指生產計劃的具體編制工作。它將通過一系列綜合平衡工作,完成生產計劃的確定。我們設計生產計劃系統,就是要通過努力,不斷提高生產計劃工作水平,為工業企業生產系統的運行提供一個優化的生產計劃。生產控制的對象是生產過程,是經濟控制系統中微觀層次的一個分支。它的經濟活動要素主要包括人、物資、設備、資金和信息。這些要素一方面分布在企業的所有部門各個環節,另一方面每時每刻處于變動之中,所以企業的生產計劃與控制體系是企業經營的核心活動。
現在,供應鏈管理思想對企業的生產計劃與控制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戰,因為其要求企業決策者進行思維方式的轉變,即從傳統的、封閉的縱向思維方式轉為橫向的、開放的思維方式。因此,供應鏈環境下的生產計劃與控制必然不同于傳統的生產計劃與控制。
生產計劃與控制應時而變
-傳統的生產計劃與控制只涉及單個企業;而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企業的生產計劃不再只是圍繞企業內部,而是擴展開來,涉及上下游企業,如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等。
-傳統的生產計劃與控制針對企業內部資源的優化配置;而在新的環境中,企業的生產計劃與控制不能再只著眼企業內部資源的有效利用,而要將其他上下游相關企業的資源包括進來。
-傳統的生產計劃與控制對于信息的共享程度非常低,先前企業的信息主要涉及企業內部,各個信息都是分散的,企業與企業之間往往是一個個“信息孤島”,沒有將信息資源充分利用;而在如今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這種情況是非常危險的,企業不但要將內部的信息共享,甚至要將整個供應鏈上的企業實現信息資源全方位共享。
-在供應鏈中,企業生產計劃的約束條件比傳統的放寬, 除了能力約束、物料的約束、需求的約束、運輸資源的約束、財務資金的約束外,還要考慮供應商資源約束、分銷資源的約束。
-傳統的生產計劃與客戶需求的偏離較大,信息傳遞的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使企業的生產計劃與客戶需求之間存在了較大的差異,常常呈現很大的波動性。
-傳統的生產計劃是一種基于“控制權”的集中式決策,是在單一企業內進行的生產決策,決策的方案以及相應的計劃是帶有指令性的,是必須按照執行的;而在供應鏈環境下,各個企業是相互獨立的,是不能直接控制的,而企業之間需要更多的協商機制來進行企業的生產計劃。
-傳統的生產計劃與控制的信息反饋機制是一種線性反饋機制,信息是由一個部門到另一個部門的反饋傳遞,由底層向高層的反饋;供應鏈管理是一種網絡化管理,生產計劃信息的傳遞不只是沿著企業內部傳遞,而且還沿著供應鏈上的不同節點傳遞。
SCM環境下生產計劃與控制的總體模型
供應鏈的生產計劃與控制跟傳統的生產計劃與控制相比,其制定十分復雜。傳統的企業生產計劃是以某個企業的物料需求為中心展開的,缺乏與供應商之間的協調,企業的計劃制定沒有考慮供應商以及分銷商的實際情況,不確定性對庫存和服務水平影響較大,庫存控制策略也難以發揮作用。而在供應鏈環境下,一個企業的生產計劃和控制涉及位于供應鏈中的多家企業,不僅要考慮某企業內部,更要從供應鏈的整體出發,進行全面的優化控制,跳出以某個企業物料需求為中心的生產管理界限,充分了解用戶需求并與供應商在經營上協調一致,實現信息的共享與集成,以面向客戶的需求驅動面向客戶的生產計劃,獲得柔性敏捷的市場響應能力。由于企業之間比企業內部協調的難度大,因此在進行計劃制定和實施控制時不能按照傳統的信息模式來集成,需要在整體考慮供應鏈上各企業特征的基礎上,圍繞客戶的需求進行信息集成。同時,為了保證生產的同步性和實時響應性,還應有一套生產協調機制和控制系統對供應鏈上的各企業進行實時跟蹤和信息反饋。
因此,建立適應供應鏈管理環境的新的生產計劃與控制總體模型是適應全球化制造環境下的全球供應鏈管理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要求。
該模型是基于馬士華教授的模型提出來的,體現了將供應鏈上供應商信息、零售商和分銷商信息以及核心企業信息集成起來,共同作用于企業生產計劃與控制。其主要任務如下:
-核心企業與供應商、零售商和分銷商通過Internet/Intranet/EDI進行信息共享、集成和數據交換。
-可自行生產,否則外包給合適的供應商生產。外包企業將其生產計劃和生產進度反饋到供應鏈的信息共享平臺上,傳遞給核心企業。
-當企業決定自行生產時,企業應根據自身的能力狀態,生成自己的主生產計劃。再由主生產計劃、外協件生產進度和動態的物料清單(BOM)制定企業物料需求計劃,再據此生成企業的車間作業計劃,并進行成本核算,將得到的信息返回到成本分析處;自制生產進度的信息將反饋到供應鏈的共享信息平臺,供上下游企業共享。
-外協件的采購計劃是由物料需求計劃、外協件的庫存狀態共同制定的,并反饋到外協件供應商,供應商據此修改外協件的生產進度。
-實時的商品庫存狀態生成動態的產品銷售計劃,將這些實時的信息集成到供應鏈的集成信息平臺中,進行生產的監控與調整,并將其最快的反映到企業的生產計劃中去。
該模型將上下游企業的信息深入到計劃的每一個環節,將這些信息有效地應用于企業的生產計劃中去,實時監控供應與需求之間的差異,減少兩者之間的波動幅度,從而減少整個供應鏈上的波動幅度。企業的供應商的供貨能力對企業生產計劃的制定有影響,企業需要根據供應商的生產能力制定自己的生產計劃,而當企業的客戶需求變動時,企業需要及時做出響應,減少需求變動帶來的波動擴大化,并且需要馬上反映給上游的供應商,在這種情況下,實時的監控與調整是不能少的。在信息化的基礎上,這種實時的監控和調整能夠實現,使生產計劃與控制系統更能適應以客戶為導向的復雜多變的市場需要。生產計劃與控制更加靈活、有效地適應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生產。
SCM環境下生產計劃與控制的特征
協同合作
供應鏈管理基于“競爭—合作—協調”機制、以分布式企業集成合作和協調為保證。企業的決策不再局限于個別的企業框架中,各個企業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正如前面所言,在供應鏈環境下,企業的決策必然要相互協商。協調供應鏈的目在于使信息在供應鏈中的傳遞更加快捷有效,減少因信息失真而導致生產與實際需求不符現象的發生,使整個供應鏈能以顧客的需求為中心,而保持步調一致,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變化。
而供應鏈上企業生產計劃決策信息的來源不再限于一個企業內部,還有來自供應鏈上不同的企業,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中,各企業圍繞客戶需求這個主線,彼此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數據共享,保證彼此計劃之間的一致性,使同一供應鏈上的企業間有效地協同合作與控制。這主要是通過供應鏈上的信息共享平臺來實現,在這個平臺上將來自整個供應鏈上企業的信息集成,對各個企業的生產計劃進行合作式調整,而且這個信息平臺是圍繞客戶需求實時變動的,企業可以根據這個信息平臺不斷更新自己的生產計劃。并且這個信息平臺在企業遇到特殊情況時,能夠為企業進行一種協商式地處理。
隨著環境的轉變、時代的進步,供應鏈上企業的角色也不斷在變化,企業不再只是單一的角色,一個企業往往擔任多種身份,因此企業彼此之間能夠相互理解,在考慮共同利益的基礎上更快、更好地合作,以達到多贏的局面,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優勢。
信息實時反饋
企業之間進行協同合作,圍繞客戶需求進行生產,離不開信息的實時反饋。信息的實時反饋使企業生產與供求關系同步進行,消除不確定性對供應鏈的影響,保證上下游企業生產的協調一致。
首先,企業將客戶的需求信息轉化為企業的訂單信息,企業內部以及供應鏈上其他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就都圍繞這個訂單進行。信息的實時反饋,貫穿于供應鏈上各個企業的各個生產環節,通過信息的實時反饋讓企業在生產計劃與控制過程中對自己的訂單進行全面監督與協調檢查,有效地計劃訂單的完成日期和完成工作量度,并對訂單進行跟蹤監控。企業將各個環節中得到的信息隨時隨地地傳送到網絡中,集成到公共的信息平臺與其他企業進行共享,相關企業則可以根據波動的信息進行一定范圍內的生產計劃調整。事后分析訂單完成情況,對計劃進行比較分析,并進行有效的、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
信息實時反饋通過對企業生產計劃和控制中的實時跟蹤,保證了上下游企業所需要的實時計劃信息,并保持生產計劃的有效性。生產控制系統必須建立信息實時反饋機制,才能實現面向客戶的數據搜集,生產計劃才能夠獲得必要的信息以實現面向用戶的實時計劃。
案例:SCM環境下,戴爾的生產計劃與控制體系
近年來,在全球電腦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戴爾卻始終保持著較高的收益,并且不斷增加市場份額。戴爾的成功源于其將先進的管理思想用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實現。
戴爾有一套較完善的i2 Tradematrix套件,它包括供應商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客戶關系管理幾個特殊應用模塊,而供應鏈管理中的工廠生產計劃更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它使戴爾的市場反應很快,能夠每3天就做一個計劃,并能實現自己基于直銷方式的及時生產(JIT)。
戴爾公司在進行供應鏈管理中,體現了協調合作的思想,他們幾乎每天都要與上游主要供應商分別交互一次或多次。在生產運營中,客戶的需求有所變動時,戴爾也能很快反應,通過與供應商的協調合作進行調整。由于戴爾與供應商之間沒有中間商的阻隔,所有來自于客戶的最新的消息都被以最快的速度及時反饋給供應商,以便供應商據此調整自己的生產計劃。從接到訂單開始,戴爾就快速反應,根據訂單制定生產進度計劃,并將物料需求信息傳達給自己的供應商或者是自己的后勤供應中心,并給工廠下達基于供應商的生產進度計劃表,而供應商和后勤供應中心在指定的時間準時將材料運送到工廠中去,從而實現自己的實時生產。
戴爾的生產計劃信息模塊在最初就集成了五個方面的應用,并體現了企業對信息的實時跟蹤與反饋。通過企業的工程材料加工和成本跟蹤(EMPACT)的應用,跟蹤企業的小批量訂單,并將信息傳入企業的運行數據倉庫(ODS),它實時地支持生產決策,這主要是因為庫中匯集了各種數據,并集成了歷史數據用以預測分析。而同時,企業的訂單管理系統將訂單信息發給加工工廠,而加工進度跟蹤編碼系統會創建一個惟一的標簽號,用以對訂單的完成情況進行實時追蹤。運行數據倉庫與加工進度跟蹤系統之間也不斷進行信息數據的交換,兩者也將生產的報告傳至工廠的管理部,而他們同時會將調整的生產計劃傳回加工進度跟蹤系統中。在整個信息系統中能夠實現對訂單的實時跟蹤反饋,使企業的生產更符合最終客戶的需要,從而使生產更加有效。
生產流程的規范性與信息技術的有效使用,使得戴爾的生產計劃更貼近市場的需求,從而減少庫存,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核心關注:拓步ERP系統平臺是覆蓋了眾多的業務領域、行業應用,蘊涵了豐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軟件業務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應鏈、成本、制造、CRM、HR等眾多業務領域的管理,全面涵蓋了企業關注ERP管理系統的核心領域,是眾多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首選的ERP管理軟件信賴品牌。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網址:http://www.guhuozai8.cn/html/consultation/1082055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