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根據企業職工人數、銷售額、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關于印發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的通知》對我國主要行業的中小企業的標準做出了明確的界定。其中工業企業(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的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300人以下,銷售額3000萬元以下,資產總額4000萬元以下。
Chun-Chin Wei認為成功的ERP項目包括ERP系統和供應商的選擇,系統的實施、實現業務流程的轉變。以及檢查系統的實用性。由于可用資源的有限性、ERP系統的復雜性。以及選擇的多樣性,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選擇一個ERP產品,因此,一個全面系統的ERP系統選型策略對ERP項目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小型制造企業受到缺乏信息化人才等自身多種因素的制約,與大中型企業相比,很難明確自己的需求,從而無法把握選型標準。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性導致企業在ERP選型中受制于ERP供應商,使得在ERP選型過程中面臨很大的風險。由于選型失敗而造成ERP實施應用失敗的現象非常普遍。
國內外許多學者主要從兩個方面對ERP系統選型進行了研究:
(1)選型指標。Vinod Kumar(2003)對加拿大的20家實施ERP的企業的調查研究,得出ERP軟偉供應商的選擇標準,如系統功能、系統可靠性和供應商的支持等;陳啟申(2004)總結了ERP系統選型時應考慮的因素。主要包括功能、技術、實施能力、文檔齊備程度、系統配置、價格,以及供應商實力等;王少君,王剛(2005)從軟件的功能滿足程度、技術水平、性能、價格、企業的適應程度,以及軟件的信譽與服務水平六方面建立了ERP系統評價指標體系;Chi-Tai Lien,Hsiao-Ling Chan(2007)從產品和管理方面篩選出32個指標來構建ERP系統選型體系,其中管理方面從供應商、成本、時間三個維度來確定指標,在產品方面根據ISO 91 26軟件質量模型分六個維度。即功能性、可靠性、可用性、有效性、可維護性、可轉移性來確定指標;朱宗乾,石軍霞(2009)從風險控制的角度出發,提出從產品、服務和發展視點入手,運用實證分析,構建了基于三階段決策視點的ERP軟件供應商評價模型。
(2)模型計算。Mao-Jiu J.Wang(2004)從專業報告和供應商采訪兩個角度對ERP選型評價標準模型進行了研究,得出一個全面的ERP選型框架,并且建立了以模糊評價為計算方法的ERP選型評價模型;Mohsen Ziaee,Mohammad Fathian(2006)描述中小型企業ERP選型模型,并應用0-1規劃進行模型的計算;徐緒堪,陳鵬(2008)在王少君和王剛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小企業自身特點,構建了ERP軟件選型指標體系,并通過模糊綜合評價模型進行計算;黃喜,唐任仲(2008)提出了一種制造企業ERP軟件選型技術,即運用杠桿原理確定選型的參考序列,根據層次分析法給出了相對權重,并且在此基礎上應用灰色系統原理實現了軟件的優先級排序。
經過研究發現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大中型企業的ERP系統的選型,而且選型標準及模型計算方法復雜,不適合我國小型制造企業的ERP系統選型。
鑒于小型制造企業ERP系統選型得現狀,迫切需要一種可靠合理方便的選型方法,應構建適合企業的ERP系統選型評價模型,從而降低小型制造企業ERP系統應用失敗的風險。本文針對小型制造企業的特點,構建了ERP系統選型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最后根據專家綜合判斷法計算評價結果。并給出了具體的實例。
2 小型制造企業ERP系統選型評價模型的構建
2.1 指標體系建立
通過總結前人的文獻研究,并進行了相應的調查分析,針對我國小型制造企業的特點,本文從功能、技術、項目和供應商四個方面建立了小型制造型企業ERP系統選型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該指標體系總共包括13個二級指標。
圖1 小型制造企業ERP系統選型評價指標體系
2.2 指標權重的確定
我國小型制造企業的企業資金少、員工素質不高、精力有限等現象要求的ERP系統選型工作要盡量精簡,既簡單又實用,考慮到以上要求,本文認為在指標權重的確定中應該引入層次分析法,來能解決這一問題。層次分析法(AnalyticHie ra rchy Process,AHP)是美國匹茲堡大學的Thomas.L.Saaty教授發明的一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簡單實用的多準則評價方法,是指把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有序層次,然后根據對客觀現實的判斷。就每一層次的相對重要性給出定量表示。
(1)構造判斷矩陣
小型制造企業ERP選型團隊成員運用兩兩比較方法,如表1所示,對相關要素進行評分,用9種標度來表示同一層次的各元素相對于上一層次元素的重要性程度。然后將所有人員的評分結果綜合分析,得到判斷矩陣。
表1 因素重要性標度表
(2)由判斷矩陣計算被比較元素對于上層元素的相對權重
為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及對應的特征向量,計算步驟如下:
其中,B為判斷矩陣;λmax為B的最大特征根;W是與對應的特征向量。
①將判斷矩陣的每一列元素作歸一化處理;
②將每一列經歸一化處理后的判斷矩陣按行相加為W;
③對向量Wi=(W1,...,Wn)T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特征向量W=(W1,...,Wn)T,即為所求權重向量;
④求得最大特征根λmax
(3)一致性檢驗
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可能導致結構出現某種偏差,破壞一致性,為了保證層次分析法得到的結論基本合理,必需把判斷矩陣的偏差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為此需要對構造的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由此引入判斷一致性指標Cl和隨機一致性條件RI。
其中Rl是在判斷矩陣中隨機輸入1~9及其倒數時計算得到的CI的平均值,對1~9階矩陣其Rl值見表3。在此基礎上采用隨機一致性比率CR作為檢驗判斷矩陣一次性指標。
若,則判斷矩陣具有滿意一致性。否則要修改判斷矩陣。表2與1-9階矩陣對應的RI值
表2 與1-9階矩陣對應的RI值
(4)計算各指標對于系統的權重
根據權系數合成原理,某指標對其所在維度的權重與該維度對整體的權重的乘積。即求得該指標對整體的權重。各項指標對總體的權重之和為1。
2.3 評價結果的計算
本文采取綜合判斷法對各項指標進行打分,即ERP系統選型團隊人員按照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利用其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分析判斷能力。參照一定的標準,對評價對象形成判斷意見,然后將意見進行綜合,形成對評價對象的總體判斷。其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1)參考標準
評價指標的參考標準,主要依據企業經驗標準、行業標準、小型制造企業實際情況、行業規范、國際公認標準和我國國情確定。參考標準具體可分為五個級別:A-優;B-良;C-中;D-低;E-差。每個等級對應的等級參數分別為5(優秀及以上)、4(良好及以上)、3(較低及以上)、2(較差及以上)和1(較差以下)。
(2)計分方法
①選型團隊人員利用評價參考標準,以綜合分析判斷的方式確定各項指標所處的等級。并確定每個等級對應的參數;
②利用每項指標相對于系統總體的權重與等級參數相乘,計算每位評價者對每個指標的打分;
③將每位評價者對指標的評分加權平均,求得每個指標的最終分數。具體計算公式為:
3 實例分析
3.1 指標權重的確定
本文以某企業ERP選型為例,現有三家備選ERP產品:A、B和C,經過向該企業的選型團隊的成員發放權重調查表。并進行綜合分析得出企業ERP系統選型評價指標體系各層次的判斷矩陣。分別計算出各指標的相對權重,如表3所示(篇幅限制,僅列出一個)。
表3 功能角度各指標的判斷矩陣及相對權重
將各判斷矩陣計算得出的λmax進行一致性檢驗,發現各一次性指標均小于O.01,即滿足一致性要求。最后計算出各指標相對于整體的權重。
3.2評價結果計算
將各個系統各指標的得分調查表發放給該企業的選型團隊成員,然后通過計分方法中的公式將各位評分者的對各指標選定的等級參數與該指標相對于系統總體的權重進行加權平均,計算得出A、B、C三個ERP系統在各層次指標的得分,如表4所示,最后分別計算出三個系統的最后得分為:A為4.OO。B為4.59,C為3.85。由此得出B為該企業ERP系統的最優選擇。
表4 各指標得分及總分
4 結論
本文提出的基于層次分析法與專家綜合判斷法相結合的小型制造企業ERP系統選型評價指標體系,不僅減少了人為決策的隨意性和失誤。而且使得小型制造企業ERP系統選型更加規范化,進而提高ERP系統的實施成功率,對小型制造企業ERP系統選型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仍存在著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如指標量化處理等,這些問題將作為今后研究的重點。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中小型制造企業ERP系統選型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網址:http://www.guhuozai8.cn/html/consultation/1082013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