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市場需求日趨多變,那種多品種、中小批量,按定單方式生產的,讓用戶參與、互動、自助餐式的,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的,用多種可選擇的"配置"服務用戶的產品生產模式,成為當今制造業的主流。制造業面臨內部生產的計劃性與外部市場需求無序性的新挑戰。訂單這個叫人興奮而又懊惱的雙刃劍,每時每刻都在激勵和折磨著瘋狂追逐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及職員。市場需求是無序的,企業內部的生產方式客觀上要求均衡、連續,有節奏、有秩序的,這個矛盾是基本矛盾,也是企業不好回避的矛盾,誰能較好地解決這種矛盾,誰就能創造一個安定、和諧的生產經營環境,誰就能從容面對市場,并對市場做出快速反應,企業也將更具實力。這個時間,人們通常會想起當今被熱炒的、被許多企業管理者寄予厚望的、能夠解決這些矛盾的最佳方案企業資源計劃,也就是ERP。
ERP系統從制造資源計劃MRPII演變發展而來,一直被視為企業信息化的代名詞。一套完整的ERP系統不僅具有強大的財務管理、成本控制功能,而對企業的生產管理與控制也達到了極致。在整個系統里,從另一個視覺觀察,通篇都在敘述管理哲學和管理思想,其環環相扣的邏輯關系叫人感覺其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計算機管控藝術的原則性與靈活性完美結合。僅就物流管理、生產組織、計劃控制中就可見一斑。
1、 物流工作的初始是銷售公司輸入訂單,技術部門根據訂單要求錄入物料清單及工藝標準(BOM);生產部按訂單做工單、請購單、委外單;車間核對工單作領料單、執行工單、錄入交庫單;采購部核對委外單錄入委外領料單、錄入采購單,執行委外單和采購單;倉儲部核對采購單錄入進貨單,核對裝配車間工單錄入配料單并將所有入庫、出庫單據及時審核記賬;最后是銷售公司錄入銷貨單提貨開據發票,至此產品在廠內的制作、流轉完成。
2、 整個物流過程都是通過"××單"的形式傳遞的,這些單據就是計劃,計劃是一個體系,上部門傳來的就是下個部門的生產計劃,在執行過程中,上部門有責任和義務檢查、落實跟蹤下部門的完成情況;下部門有責任和義務給上部門反饋執行過程中的問題。過程中出現偏差是可以隨時修訂的,在每個部門都有糾偏的權限,你可以要求上個部門改動,也可以自己改動,但一定要溝通好,整個生產組織是配合、協作、互動的。
3、 計劃控制中過程和結果的概念是相對的,過程是對一定期間許多結果的描述,結果則是某一時點的過程,小過程有小的結果,小結果則是大結果的過程,ERP也理解這些,你需要管控到那個細節,你又有那些精力管控到那個細節,那么你就把計劃做到那個細節,在權衡利弊后,你會理智地做出選擇。ERP對生產過程中計劃、物流的理論描述是非常清晰的,在做好深入的邏輯研究后,你就會在僵化和靈活之間自由把握。
道理明確了,那么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如何實際操作,就是自身的問題了。根據本人公司多年的生產管理、物資管理、計劃管理和信息管理的特點主要有這么幾點:
1)、 抓好計劃,制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細致的計劃
在任何企業經營運作中,計劃是龍頭,以計劃為初始是公用的定錄,俗語說的"三思而后行"這個"思"就是計劃的腹稿。根據控制論的原理,計劃管理是一個循環,當然,任何一項管理都不能跳越這個循環。
計劃為先導,用計劃來約束、控制,發現偏差進行反饋,再進行人工修正,然后是輸出,周而復始。制訂計劃的部門有監督檢查的權力,執行計劃的部門有反饋的義務,計劃的跟蹤、檢查、反饋是糾正計劃的最好時機,計劃的執行情況又是下一輪制訂計劃的基礎。因此制訂一個高質量的、科學的、切實可行的計劃并不是計劃人員閉門造車就能夠實現的,必須靠集體的力量,必須來源于實踐應用于實踐。制訂一個好的計劃是不容易的卻是必需的,體現了管理的層次和水平問題,也體現了部門之間的協作問題,大家在一個平臺上信息共享,相互提醒,向更高的目標循環往復。
ERP計劃包括四個層次:生產計劃大綱-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車間日程計劃。生產計劃大綱即訂單,主生產計劃又是產品進度計劃,物料需求計劃則為相關物料進度計劃或采購計劃,車間日程計劃則是車間內部工序加工計劃也含外部工序協作計劃,也就是分解成班組或操作者的具體計劃。明白"訂單"的含義是非常有趣的,生產部門分解的工單其實就是各車間的"訂單",車間按工序又可分解成為各班組的"訂單";銷售的"訂單",是裝配車間的"工單",裝配車間的"工單"則是加工車間的"訂單"。按"工藝路線"層層倒推,你還可以任意給計劃進行定義,比如成品上線計劃,零部件加工計劃,配料制則有配料計劃,領料制則有領料計劃,送料制有送料計劃等。計劃的四個層次是相對的,上一層次的計劃是下一層的主計劃。計劃的四個層次也并不是說只有四個計劃,計劃是個體系,你可以根據需要編制更加細致的計劃,品號信息和工藝信息設置到那個環節,計劃的編制就會控制到那個環節,利用品號信息可編制到物料需求計劃,利用工藝信息可編制車間內部工序加工日程計劃,工藝信息和品號信息為了需要,可以互相轉化,即可以進行同一物料、不同的工藝狀態作不同的品號管理,也可以作同一品號管理再結合工藝的不同進行區別。計劃的內容一般包括品種、規格、數量、時間等參數。
編制計劃時還要注意經濟批量的問題,不同的計劃受不同的因素制約,經濟批量是不一樣的。比如:客戶需求的批量就不一定是生產廠家的經濟批量;車間之間、工序之間的經濟批量也是相互矛盾的,要進行微調。
2)、嚴格按ERP的邏輯、按計劃組織生產
單據或計劃的相互核對是非常重要的,ERP的邏輯是做任何事都要有來源,產生任何的錯誤都有原因,這種相互制約而又連續的機制正是管理所需要的,生產組織要嚴格按制訂的計劃執行,以計劃為標準,你才能發現異常,才能發現是計劃還是執行中發生了錯誤,不按計劃(或工單等)執行怎么能區分出那里出現了偏差?比如物流控制,就是以計劃為指導來確定走向的,什么時候出,什么時候入,多了不行,少了不行,早了不行,晚了不行,時間和數量這對參數永遠相伴一起,如有異常情況,必須馬上糾正,在過程中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心中有數,最后達到滿意的效果,無論你是做庫房管理的、做財務管理、生產管理的等等,都是如此。如果你不去核對上游數據,你就失去了上游對你的提醒,同時也失去了對上游追訴的權力,在系統里,個人、部門的權力和義務是對等的。在這里還要強調單據審核的及時性,日帳日清,物流也罷、信息流資金流也罷,其時描述的都是同一載體,只是站的角度不同,概念的稱呼不同而已,一般情況下,信息流有時效性,它和物流的高度統一,是最理想的狀態,是我們永遠追求的目標,也是人們做出正確決策的唯一途徑。還要提醒大家的是計劃一旦確定,就是標準,就是規范,就是綱,計劃要先立后破,計劃未更改仍按原計劃執行,出了責任則由計劃部門承擔,這是執行計劃的一個紀律和原則。物流就是物資的流動、流向、數量及時間,物流有流動和靜態的,單獨的物資管理不能叫物流,只有和計劃結合起來和組織調度結和起來,才能具備物流的定義。
3)、利用ERP學會看日報、月報
ERP系統的數據是動態的,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只有掌握好了細節、過程、結果的數據,才能把握生產跳動的脈搏,才能做出相應的決策,ERP提供了多種報表,給你一雙慧眼,讓你在細微之中洞察秋毫;給你一雙巧手,讓你在異動中把握細節;給你一支神筆,讓你在無序中總結出規則;給你一個平臺,讓你在交互和共享中感受管控的樂趣;給你一個事業,讓你在勞動中品嘗苦澀后的甘甜。
當今典型的按訂單生產的機械加工企業,產品極具個性,屬于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這種生產方式業是當今制造業的主流模式,好多企業也都在苦苦探索解決市場需求的無序和生產的有序這個永衡的矛盾的時候,實施ERP的企業可謂獨占先機。但是有了這個工具并不能說明會使用這個工具,當人們慶幸這樣一個高科技手段,把人的高深的管理思想體現出來,把人從繁瑣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時候,一定要了解ERP系統的邏輯,要嚴格按照物料需求計劃進行,做到領料核對工單,交庫核對采購單等。如果工作隨意性大,就會造成成本歸集、計劃編制、帳物處理等工作的麻煩。如果任其發展,形成惡性循環,后果將不堪設想,也將違背企業上ERP提升管理水平的初衷。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認識ERP軟件的邏輯
本文網址:http://www.guhuozai8.cn/html/consultation/1081964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