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架構的基本期望是,它能在對業務戰略和流程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信息化頂層設計,形成靈活穩健的IT結構,構建和諧的IT環境。
企業架構的基本目標
隨著IT應用的深入,IT與業務的關聯越來越緊密,但IT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如業務與IT的鴻溝、適應變革的靈活性差、技術體系復雜混亂、技術標準不兼容、技術系統互操作性差、系統安全脆弱、IT系統管理不規范等。
回顧IT的建設過程,我們會發現,產生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IT建設缺乏從組織角度出發的總體架構的規劃和設計。往往是業務部門提出不同的需求,IT部門以不同的服務器、軟件平臺和數據庫去滿足業務需求,企業得到的是一個個條塊化的IT架構。應該說,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IT架構,但這種自然發生的IT架構顯得混亂和復雜,成為IT支持業務發展的累贅。
在這種背景下,組織的管理者需要一個解決辦法或者一種理念來回答:如何建立貫徹業務戰略的IT戰略和IT體系?如何實現IT系統的靈活性和互操作性,以更快地響應業務需求?如何降低IT投資和運營成本,并且從IT投資中獲取更多回報?如何管理IT結構的復雜性?
也正是因為如此,企業架構(EA)的理論和方法越來越受到政府、企業和IT廠商的重視。對企業架構的基本期望是,它能在對業務戰略和流程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信息化頂層設計,形成靈活穩健的IT結構,構建和諧的IT環境。
企業架構的發展歷史
企業架構的雛形來自企業建模的理論和思想。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除了學術界,很少有人對企業再造或企業建模的思想感興趣,而且使用的理論和模型通常被限于某個信息系統的設計和開發。
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在IBM工作的John Zachman首先引入“信息系統架構框架”的概念。Zachman被公認為是企業架構領域的開拓者,他認為使用一個邏輯的企業構造藍圖(即一個架構)來定義和控制企業系統和其組件的集成是非常有用的。為此,Zachman開發了信息、流程、網絡、人員、時間、基本原理等6個視角來分析企業,也提供了與這些視角每個相對應的6個模型,包括語義、概念、邏輯、物理、組件和功能等模型。
當時,Zachman并沒有使用“企業架構”的概念。1996年美國的Clinger-Cohen 法案(以前被稱作信息技術管理改革法案)導致了術語“IT架構”的產生。這部法案的主旨是,美國政府指導下屬聯邦政府機構通過建立綜合方法來管理信息技術的引入、使用和處置等。Clinger-Cohen法案要求政府機構的CIO要負責開發、維護和幫助一個合理的和集成的IT架構(ITA)的實施,當時的術語ITA,現在被解釋為IT企業架構(EA)。
因此,企業架構的最早應用是在一些美國的政府機構,美國政府對企業架構應用的推動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從Zachman框架引入后,首先是美國國家技術標準研究所在1989年發布NIST框架,從此聯邦政府內出現了許多框架,其他聯邦實體也發布了企業架構框架,包括國防部(DOD)和財政部(DOT)等。
1999年9月,美國聯邦CIO委員會出版了聯邦企業架構框架(FEAF),它的意圖是為聯邦機構提供一個架構的公共結構,以利于這些聯邦機構間的公共業務流程、技術引入、信息流和系統投資的協調等。
FEAF定義了一個IT企業架構作為戰略信息資產庫,它定義了業務、運作業務所必須的業務信息,支持業務運行的必要的IT技術,響應業務變革實施新技術所必須的變革流程等要素。
隨后,美國的管理和預算辦公室(OMB)發布的OMB Circular A-130,要求機構記錄和提交他們的初始的企業架構到OMB,并對他們對架構發生的重大變革進行更新。這給了OMB一個責任,即幫助推動政府機構內和政府機構間的企業架構的開發,并支持通過使用IT來改進政府運營能力。
2002年2月,OMB建立了一個聯邦企業架構程序管理辦公室來開發FEA,它的作用是,在聯邦機構程序內和跨機構程序間,通過跨部門的分析來找到重復的投資,找到相互的差距,有助于在聯邦政府范圍內的協作、互操作和交互作用。
FEA包含了描述聯邦政府的五個參考模型:(1)業務(或使命)流程和功能,獨立于執行他們的機構(2)績效目標和輸出尺度(3)服務提供手段(4)信息和數據定義(5)技術標準。參考模型的意圖是,告知政府機構人員開發他們機構專用的企業架構,并使得這些機構確保他們提出的投資不與其他機構的投資重復,并追求在可能的情況下共同開展項目。
企業架構的理念很快就得到咨詢公司和研究機構認可,最早對企業架構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咨詢公司主要是被Gartner收購的META Group。2000年,META Group發布《企業體系機構桌面參考》,提供了一個經驗證的實施企業架構的方法論,意圖成功地構建業務戰略和技術實施之間的橋梁。在咨詢和研究機構帶動下,IBM、微軟、HP、EDS等IT廠商也紛紛把目光集聚到了企業架構,希望能夠從企業這個視角來定位其產品和服務。
隨后,政府、企業、咨詢和研究機構、廠商廣泛參與,企業架構標準化的工作越來越重要,也產生了一些研究團體和標準框架。目前,業界最有名的企業架構框架是TOGAF(即Open Group架構框架: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TOGAF是一個行業標準的架構框架,它可以被任何希望開發一個信息系統架構的組織在組織內免費使用。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TOGAF已經被一些世界領先的IT客戶和廠商開發和持續演進。與TOGAF類似的架構包括聯邦政府企業架構框架 (FEAF)、聯邦政府企業架構指南、財政部企業架構框架 (TEAF)、Spewak 的企業架構規劃 (EAP)、Zachman框架、OMG的MOD等。
企業架構的基本概念
架構(Architecture)
在韋伯詞典中,“架構”的定義是“作為一種意識過程結果的形態或框架;一種統一或有條理的形式或結構;建筑的藝術或科學”。這個定義的關鍵部分是,具有特定結構的體現某種美感的事物以及針對該事物的有意識的、有條理的方法。
架構的建立通常會建立一個共有的遠景,并考慮外部的約束、客戶的需求、內部約束、技術約束等,通過有條理的邏輯推理來最終實現該結構。架構包含了在架構構建過程中連接概念到實施的工具、流程、文檔、計劃和藍圖的集合。
IT行業普遍采用“架構”的歷史并不是很長,但在使用方法上則遵循了相同的規則。
企業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ture)
Zachman的定義—EA是構成組織的所有關鍵元素和關系的綜合描述。企業架構框架(EAF)是一個描述EA方法的藍圖。
1996年Clinger-Cohen法案的定義—EA是一個集成的框架用于演進或維護存在的信息技術和引入新的信息技術來實現組織的戰略目標和信息資源管理目標。
OPEN GROUP的定義—EA是關于理解所有構成企業的不同企業元素,以及這些元素怎樣相互關聯。
OMB的定義:EA是業務和管理流程和信息技術間當前和將來關系的顯示描述和記錄。
MetaGroup的定義:EA是一個系統過程,它表達了企業的關鍵業務、信息、應用和技術戰略以及它們對業務功能和流程的影響。關于信息技術怎樣以及應該如何在企業內實施,EA提供一個一致、整體的視角,以使它與業務和市場戰略一致。
Microsoft的定義:EA是對一個公司的核心業務流程和IT能力的組織邏輯,通過一組原理、政策和技術選擇來獲得,以實現公司運營模型的業務標準化和集成需求。
IBM的定義:EA是記錄在企業內所有信息系統、它們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如何完成企業使命的藍圖。
在企業架構的定義下,衍生出一些概念,作為企業架構概念的組成部分,包括業務體系機構、信息架構、技術架構、軟件架構等。
企業業務架構(EBA)
企業業務架構是企業關鍵業務戰略以及他們對業務功能和流程的影響的表達。通常包含業務功能、流程和信息價值鏈的當前和將來的狀態模型,通過信息架構、技術架構以及應用投資組合來進行實施,可定義為支撐競爭優勢的業務設計。
企業信息架構(EIA)
企業信息架構是一個由EBA驅動的模型集來描述企業信息價值鏈,主要包括建立關鍵信息流模型,描述業務事件的關鍵輸出信息,擴展組織邊界到外部信息來源和流向,使企業能快速進行業務決策和信息共享。
企業范圍內的技術架構(EWTA)
企業范圍內的技術架構是一個邏輯一致的技術原理集合,指導組織信息系統和技術基礎結構的工程化。EWTA是對整個IT戰略的表達。
軟件架構
在IT行業,架構的一個更早更普遍的概念應用是“軟件或應用程序的架構”。軟件架構起源于軟件工程,是關于軟件系統的有機組織的決策集合、結構化元素的選擇以及元素之間的接口,通過這些接口以及元素間的協作構成軟件系統。
其他架構
在EA的范疇下,賽迪顧問認為,其他的架構可能包含IT管理架構、IT治理架構、信息安全管理架構等。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解析:企業架構的發展歷史與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