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使用某種服務時對一家公司形成了依賴,我們就稱之為“套牢”。例如,你為了圖方便而購買了KeurigK-Cup或Nespresso品牌的咖啡機,你今后就只能購買這種品牌的咖啡餅。當你在iTunes上購買數字音樂后,受限于專有格式和數字版權保護(DRM)技術,你就很難在其他公司的服務中收聽這些歌曲。
用戶之所以被“套牢”,是因為更換服務或產品不僅會產生經濟或時間成本,而且會帶來許多不便:想使用其他咖啡包就需要購買全新的咖啡機。而當你使用了一家公司的有線電視或上網服務時,想要更換與之競爭的服務,同樣會面臨很多繁瑣的程序。由此產生的“套牢效應”絲毫不亞于成套的實體產品。
在計算行業,“套牢”通常是通過流行的硬件和軟件系統產生的網絡效應來實現的。先是IBMPC兼容機,再是微軟Windows,這些產品都在行業內確立了主導地位,迫使用戶和開發者都難以使用其他平臺,也難以為其他平臺開發產品。(1990年代,由于微軟借助這種“套牢效應”在Windows中捆綁自家IE瀏覽器,導致該公司遭遇了反壟斷訴訟。)
然而,計算行業正在慢慢形成一種新型“套牢”模式,最為典型的兩款服務都來自蘋果:AppleWatch和CarPlay。這兩款服務都依賴iPhone才能發揮作用,因而充分表明蘋果公司希望將這款手機變成用戶日常生活中的“萬能鑰匙”。
Apple Watch只支持iPhone5及更高版本的手機,需要通過藍牙或Wi-Fi配對。通話、短信、通知、應用和各種任務仍會在iPhone上執行,而手表則充當了這些功能的一個全新界面。因此,AppleWatch本身的處理器用于運行屏幕、加速計、陀螺儀和各種傳感器。盡管種類繁多,但這些電子元件只能發揮基本功能。如果要運行軟件、傳輸數據、使用GPS,仍然要與iPhone配對才能實現。
這種設計并非沒有缺陷。很多測評顯示,AppleWatch的運行速度較慢。之所以出現數據延遲的情況,至少有一定的原因要歸咎于藍牙,而其他一些問題(例如抬起手腕觀看手表時,屏幕的激活速度較慢)則有可能是功能負荷過大產生的副作用。
這并不出人意料。第一代Apple Watch的確性能不足,但根據以往的經驗,性能更強的處理器、傳感器和屏幕將會盡快整合到今后的版本中。AppleWatch肯定不會讓我們失望,業內人士預計,它今后至少會每年升級一次。事實上,幾乎所有人都認為AppleWatch與iPhone的這種配對模式只是暫時的,隨著新技術的推出,由此帶來的不便很快就會消失。
可是,倘若事實并非如此呢?假如蘋果是故意采用這種分體式設計的呢?如果蘋果不僅不會改變這種情況,今后還準備推出更多產品呢?
有跡象顯示,蘋果的確瞄準了這個方向。首先,AppleWatch除了是一款消費電子產品外,還會與珠寶首飾競爭——用戶可能要花費成千上萬美元才能購買一塊AppleWatch。蘋果或許認為,最富有的用戶會將這種智能手表視作一款時尚飾品,需要定期更換——事實也的確如此。
然而,如果一款1000美元的智能手表還需要與另外一款幾百美元的智能手機配合使用,那么在用戶考慮產品是否過時的時候,多數會首先更換更容易過時的產品——現在看來,iPhone正是這樣一款產品。
或許,蘋果將會以此為契機推出更多“啞終端”,將這些產品與iPhone配對使用,把iPhone打造成新的計算中心。
智能手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數據。最近,它們甚至具備了聯網遙控功能,可以直接操作各種智能設備,控制恒溫器、門鎖和無人機等產品。但智能手機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鮮為人知的功能:它可以作為一個被動的計算和聯網樞紐,充當其他設備的萬能鑰匙,以間接的方式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這種“套牢”與傳統的模式有所差異:中央設備是使用其他產品的必要前提。AppleWatch這樣的可穿戴設備成為了“鎖鑰”(lock-and-key)計算模式的典型例子,尤其是借助NFC技術幫助最新的智能手機應用實現了從口袋到手腕的延伸。
Apple Pay便是這樣一款應用,它可以將用戶的錢包與手機關聯起來。除此之外,酒店房門或行李等未來的智能設備也可以具備類似的功能:只要戴著AppleWatch輕輕揮一揮手即可解鎖。但Apple Watch本身的常規功能也可以發揮這樣的“鎖鑰”效果。
Apple Watch是一種裝飾性設備,需要與其他產品配合才能發揮所有的功能,實現所有的智能。這也正是AppleWatch所倡導的全新模式:從相互聯網的智能設備,轉向由高性能中央設備集中控制的啞終端。
Apple Watch已經吸引了很多關注,但另外一款蘋果產品同樣可以凸顯出AppleWatch產品的這種全新“套牢”模式,那就是CarPlay車載娛樂系統。與競爭對手AndroidAuto一樣,蘋果CarPlay也希望取代當今操作復雜、界面各異的汽車中控系統。一旦有大型汽車廠商將CarPlay整合到自己的車型中(其實所有主流品牌都已經做出承諾),司機或乘客便可通過該系統使用自己iPhone上的音樂、導航、電話等各種服務。
這種模式的確很有道理:就像昂貴的手表一樣,汽車同樣是一筆較大的投資,多數人都不可能頻繁更換。在車上部署簡單的界面,將絕大多數的功能交給性能更好、更換更頻繁的智能手機來處理,比完全依靠中控系統自己處理的效果更好——畢竟,很多人的汽車可能會使用5年或10年才會更換。最終,或許所有用電腦控制的車載功能(甚至包括雨刷和其他已經通過電子系統控制的機械設備)都可以用Siri語音助理來激活。
這樣一來,只要你沒換車、沒換表或者沒換門鎖,那就要繼續使用iPhone——這便是蘋果的“套牢藝術”。試想,假如你的汽車使用的是CarPlay系統,當你想棄用iPhone時,需要因此承擔多少額外成本?
當然,iPhone近年來的發展表明,我們已經漸漸適應了這種升級頻率。由于蘋果頻繁而大幅的升級系統,加之消費電子設備逐漸成為了時尚用品,每年換一部手機已經被很多人接受,甚至成了像圣誕節一樣值得慶祝的事情。而美國運營商推出的一些新項目還允許用戶租賃設備,不再提供新設備的購買補貼,這也讓每年更換一部手機變得更加容易。
所以,即使AppleWatch真的進化成了更加獨立的可穿戴設備,但它所采用的這種互動模式也會繼續沿用下去,因為它從一開始就不是妥協的產物,而是有意為之。在某些人眼中,AppleWatch和CarPlay或許就像勞力士手表或奔馳汽車,但實際上,它們更多地扮演了咖啡機和有線電視的角色——真正的目的就是“套牢”用戶。蘋果今后將會自主生產,或授權其他企業生產更多類似的產品,進一步拓展和加深iPhone的“套牢”效應。
蘋果在這個新時代展開的最重要創新,或許是它終于開始模仿1990年代的微軟以及2000年代的谷歌和Facebook:從一家電子產品公司轉型為基礎設施企業。或者更準確地說,由于蘋果已經是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所以它將為一個已經可以創造豐厚利潤的消費電子業務,增加一項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元素。
經過這樣的華麗轉身后,iPhone還將提供何種服務?它將在人、網絡、設備之間充當可靠的粘合劑。AppleWatch之所以性能低下,并不是第一代產品的權宜之計——它代表了未來計算的真正方向:啞終端將無處不在,但它們之間的通訊和功能都要通過你口袋里的那款更聰明的設備來實現。
核心關注:拓步ERP系統平臺是覆蓋了眾多的業務領域、行業應用,蘊涵了豐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軟件業務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應鏈、成本、制造、CRM、HR等眾多業務領域的管理,全面涵蓋了企業關注ERP管理系統的核心領域,是眾多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首選的ERP管理軟件信賴品牌。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蘋果的野心:打造日常生活的萬能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