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人面對制造業ERP庫存問題咨詢的過程中, 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而且是很普遍的問題:當一家公司的庫存出現不正常的時候,往往是財務部門說這是采購部門的責任,采購部門說這是計劃部門的責任,而計劃部門則說是由于市場與銷售部門跟客戶沒搞明白訂單與預測,而市場部門則說這是由于客戶的最終產品出現了市場變化 … 搞來搞去,沒有人對庫存問題負責, 最終的結果是老板很無奈地講,“難道這是我的責任嗎?”
在搞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得不回過頭來看一下庫存的形成問題。
做為一個生產制造企業,我們大家比較認同的觀點是“庫存是流程的無縫連接器”,我個人的觀點類似:庫存是需求與供應鏈管理流程(DSCM-Demand/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cesses)的“黏結劑”。說到流程, 我們知道整個需求與供應鏈管理的流程無外乎四層:
一、需求與供應鏈的框架,簡單地講就是接到客戶訂單/預測進行評估,然后就是發貨與售后服務;
二、計劃層主要是指產能計劃,生產計劃,庫存計劃與采購計劃;
三、執行層則主要是指生產的執行,采購的執行以及倉儲與物流的執行;
四、善后處理則主要是指EC-設計改變的管理以及RTV-退貨到供應商,RMA-授權客戶退貨。
針對這個流程,做為流程的執行者的“人”也是有分工的:
-市場與銷售部門主要是負責預測市場需求,處理客戶訂單并盡可能做到及時交貨給客戶;他們的KPI主要是“快速反應”以及OTD(On-time Delivery); 從MRP的邏輯上講,他們主要是處理獨立需求或者是MPS(與主生產計劃員一起)的問題;
-生產計劃部門則主要根據MRP的建議,通過合理的派產與調度實現成品及時入庫, 并把成品的緩沖庫存建立在恰好滿足客戶的需求或者一定的合理水平的基礎上;而采購計劃員的責任則是根據MRP的建議, 通過跟催采購員來保證物料及時滿足生產的需求;他們的主要KPI是庫存的配套率(FKR-Full Kits Rate)以及無計劃停產次數(Unplanned line down caused by materials shortage);而庫存計劃人員,包括財務存貨控制的責任則主要是通過合理的總量庫存計劃,保證庫存周轉率(ITO- Inventory Turn-over)的實現。
-做為生產部門,他們的任務很簡單,按照生產計劃,照單生產,及時完成任務即可;采購部門看起來也是很簡單的,按照采購計劃,照單采購即可;他們的主要KPI是供應商的OTD。
-至于設計改變以及退貨問題,則基本是通過物料控制人員來處理。
根據這個分析,我們不難發現:
-生產計劃與物料計劃人員實際上是庫存的“制造者”,制造庫存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物料計劃,滿足客戶-生產計劃;
-采購與生產部門是庫存的“執行者”- 照單執行;
-庫存計劃與財務是庫存的“監督者” – 監督計劃與執行的結果;
-物料控制人員則是庫存的“垃圾處理者” – 處理在執行過程中產生的多余物料與不良品。
-真正對以上人員負責任的則應該是“需求與供應鏈管理經理”!
很顯然,誰是庫存問題的終結者呢?應用ERP免費倉庫管理軟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庫存問題的終結者-免費倉庫管理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