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化融合的緣起
由于信息技術發展,我國工業化走出了與西方國家工業化不同道路。兩化融合是我國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特征。兩化融合成為我國產業發展必由之路,與兩化融合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在我國發展迅速。對于兩化融合及其相關定義的重解,并將其與生產性服務業聯系起來研究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兩化融合概念雛形在十六大提出,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緊接著十七大正式提出了兩化融合概念, “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有大變強”;在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度融合, “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從兩化融合概念的發展脈絡看,概念在不停地拓展外延,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都包含在內。
我國在信息化歷程中,出現了經濟過分虛擬化和信息化片面化現象。過分虛擬化直接表現為各類網站爆炸性增長,網站數量上增長并沒有為經濟增長、特別是實體經濟增長帶來過多福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經濟損失。2009年電子商務用戶因“網絡釣魚”帶來的損失已達76億元;2010年上半年僅“釣魚網站”和股票欺詐網站導致網民損失超過120億元。我國信息化推進比較片面,只突出了網絡建設,并沒有將數據庫建設、管理信息系統引入等融入工業化進程:數據庫是信息化推進和兩化融合的基礎之一,管理信息系統是信息化直接嵌入工業化的工具。網站構架、站點內容和電子商務模式可以拷貝;而數據庫依據國情不同為變化,管理信息系統只能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引用,這些才是我國信息化發展獨到之處。美國早在1914年就開始了軍用、社會物資基礎數據庫的建立,這為后來大規模計算機引入與互聯網應用奠定了基礎。不建立數據庫,不充分實現ERP等管理信息系統功能,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也就無從談起。正是針對以上現象,兩化融合適時提出。引導大量工業企業,特別是擁有傳統優勢的制造業參與到兩化融合中來,迅速推動我國信息化建設、工業跨越式發展,真正將信息技術與實際生產、實體經濟結合起來。兩化融合概念是由信息化和工業化兩部分構成,重解其概念也必須從這兩個角度來分析;但兩化融合并不是兩個概念的簡單拼湊,而是兩個概念的全新融合。
二、不僅僅是“信息化"
信息化最早由日本學者提出,并介紹到西方和中國。由于各國背景不同,對于信息化的定義也有所區別,主要有四種:一,指以計算機化為核心,實現通訊現代化、行為合理性總稱;二,實現計算機現代化,通信現代化,網絡技術現代化;三,包括信息觀念深入人心,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咨詢服務業高速發展,形成信息化環境;四,信息化就是有可觸摸有形物質產品為主導向難以觸摸的信息產品為主導的轉變。前兩種定義比較模糊,只是用詞語進行概念替換,并沒有真正進行解釋;第三種定義中主要以信息產業發展作為信息化標的,信息觀念和信息化環境難以衡量;第四種定義是以信息商品作為標的,但這并不全面,沒有體現出信息化對于傳統工業品的改造。
在國內,信息化定義也沒有達成一致。周宏仁(2009)認為信息化涉及信息技術、信息革命、信息社會緊密相連,是和農業化、工業化平行的軌跡。李健(2010)認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擴大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領域的應用,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這些定義存在以下問題:將信息化途徑局限于客觀設備,縮小了信息化內涵,依靠客觀設備只是進行信息化的一種途徑,而不是全部;信息化衡量標準模糊,只提到信息經濟比重增加,并沒有進一步說明什么是信息經濟;沒有把信息化理解成一種工具,把信息化和農業化、工業化并列;都比較復雜,比較空洞。
在重新定義信息化概念之前,必須對信息定義進行界定。在信息化定義中信息與信息經濟學中信息的定義有所不同,兩化融合中的信息更大程度上是科技含義的信息;而信息經濟學的信息是能夠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就是我們對外界進行調節并使我們的調節為外界所了解時而與外界交換來的東西。按信息性質不同,可以將信息分為自然信息、社會信息、機器信息,兩化融合中信息大多數是指機器信息(如圖1)。
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信息化概念應適當擴充。定義分為描述和函數兩種,第一種方便理解、推廣,第二種是更貼近本質。第一類定義:信息化是在經濟社會運行中收集、使用、傳播機器信息的行為由少到多的過程。第二類定義:信息化是生產部門生產函數中信息參數變大的過程。這兩種定義與就定義完全不同,不僅僅是局限在表面文字是否有信息二字,而是從發展經濟和信息本身定義的角度出發。在信息化過程中,信息變成一種商品,并形成了信息產業這種新的生產部門。因此制定信息化衡量標準:信息產業占總產值比重和信息產業就業者占總就業者比重上升。信息產業是指機器信息技術、設備部門,機器信息商品化部門;商品化部門包括機器信息生產部門、傳播部門和服務部門。
三、更加寬泛的工業化
工業化定義分為兩類,描述型、要素型;分別以《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和《農業與工業化》為代表。《詞典》定義:工業化是一種過程;下面是一種明確的工業化過程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一般來說,國民收入(或地區收入)中制造業活動和第二產業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許因經濟周期造成的中斷除外;其次,在制造業和第二產業就業的勞動人口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趨勢;在這兩種比率增加的同時,除了暫時的中斷以外,整個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這個定義接受程度最高,也很容易衡量經濟體的工業化水平;但這種定義并沒有說明工業化的起因,只是一種現狀描述。張培剛的定義更貼近工業化的本質。工業化是一系列基要生產函數連續發生變化的過程,這種變化可能最先發生于某一個生產單位的生產函數,然后再以一種支配形式形成一種社會的生產函數而遍及整個社會。
這種觀點受到熊彼得發展理論和外在經濟理論的影響。熊彼得對創新定義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張培剛認為工業化就是某一部門生產函數變動,都是從生產函數角度考慮。外部經濟理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生產函數擴散,由于產業部門關聯性,一個工業部門的生產函數改變,帶動其相關工業部門生產函數變動。歷史上,歐美國家工業化是由輕工業開始,逐漸過渡到重工業。輕工業,特別是紡織業生產函數首先發生變化,進而引起重工業,特別是機器制造業變化。傳統工業化首先改變的參數往往是技術參數;而在再工業化中,信息參數則占到更重要的作用。技術參數是指狹義傳統工程技術,而不包括計算機、電子科學興起后的信息技術。
如果說信息化是西方國家再工業化最重要的標志,那么兩化融合就是我國新型工業化最重要的標志。西方國家的信息化是建立在形成完整且相對健康的工業體系上,而我國的工業體系還面臨著重工業過度發展和產業結構尚不合理等問題。我國工業面臨“大而不強,內外受制”的問題:即工業產品量大,但產品核心競爭力欠缺;國內工業生產受資源與環境約束,對國外科技、市場依賴性強。
兩化融合是我國工業化進程中所特有的,其內涵也具有我國特色。我們認為工業化本質上第二產業對第一產業的反哺。相對應,兩化融合也是一種產業反哺,但不只是第三產業對第二產業的反哺,也包括第三產業對第一產業的反哺。農業機械化就是第二產業對第一產業的反哺,農業信息化就是第三產業對第一產業的反哺。我國并沒有完成工業化,農業生產效率較低,農業信息化也應是兩化融合包含內容。從生產要素角度講,兩化融合就是工業和農業生產部門生產函數中信息參數效用變大的過程。
兩化融合的直接體現就是新型工業化, “走新型工業化路子”是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口號,是我國工業發展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轉折。新型工業化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將工業部門轉變為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但我們應該注意到信息化是新型工業化的一種手段,而不是一種平行的關系;是以信息做先導,工業化做后盾。應當注意到新型工業化與工業化的幾個主要區別:1.涵蓋行業更廣,這是最大區別。隨著第三產業發展,工業發展也受其影響。由于制造業與服務業相融合, “工業化”概念的外延也擴大了“工業化”又被稱為“服務業.工業化”。意味著新型工業化產業部門將擴張到工業部門與服務業部門相連接的產業,直接體現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2.關注對象更多。傳統工業化將專注對象定位在生產上,而新型工業化將專注對象定位在消費、生產、出售的生產全過程。同樣,信息化不是僅停留在生產環節,而是貫穿于整個工業活動。3.后續影響更受重視。傳統工業化中的后續影響并沒有得到太多重視,如:環境保護、人口結構、社會風氣。工業化早期,西方國家普遍沒有意識到環境保護,人口老齡化,風氣市儈化等問題。新型工業化是在工業化過程中已經意識到一些后續問題,在發展中解決問題,而不是放任其惡化。
四、生產性服務業興起
在重新解釋工業化和信息化概念之后,我們將目光投向兩化融合的產業核心:生產性服務業。兩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業化互動機制,生產性服務業是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典型部門,其發展最能體現兩化融合,其產值占生產總值比重和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重是宏觀上兩化融合衡量標準。從產業角度而言,兩化融合是生產性服務業逐步發展的過程:
生產性服務業興起于信息化時期,最早由Marchlup提出,生產性服務業就是產出知識的產業。Martinelli(1991)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包括與資源分配和流通相關的活動,產品和流程設計及與創新相關的活動,與生產組織和管理本身相關的活動,與生產本身相關的活動,以及與產品推廣和配銷相關的活動。Hansen(1994)認為指出生產性服務業作為貨物生產或其他服務的投入而發揮著中間功能,其定義包括上游的活動(如研發)和下游的活動(如市場)。不難看出,生產性服務業就是為整個工業生產鏈所服務的行業,服務內容包括了原始資源分配,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的全過程等,涵蓋行業包括物流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保險業等。本質上生產性服務業是信息化作用于工業生產全過程的產業:在工業產品設計上運用CAD技術,在工業物質投入上進行供應鏈管理,在工業產品生產時運用最優化流程設計,在工業物品銷售時運用電子商務,并在資金、銷售渠道、售后服務上進行全方位信息覆蓋。
由于生產性服務業的高速發展,關于兩化融合的部分觀點過強調信息化對工業化的改造作用,而忽略了工業化的基礎作用。如Lundquis(2008)基于瑞典資料認為,制造業作為原動力的地位逐步被生產性服務業取代,特別是在長期經濟增長中,生產性服務業的作用更明顯。這種觀點建立基礎是錯誤的:瑞典作為發達國家,其生產性服務業和長期經濟增長是依靠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將其技術外溢到發展中國家。生產性服務業是新興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據《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我們歸納了一些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產業、生物產業、高級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這些新興產業都是在傳統產業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同時覆蓋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特征。在這些產業內部凡是作為制造業中間投入的部分就是生產性服務業;凡是能直接產出實物的就是工業。
基于中國國情,我們不同意生產性服務業在經濟增長中起支柱作用。Ryo Arawatari在研究中發現信息化水平較低的選民由于信息超載的原因而放棄投票權。個人經濟行為與工業組織行為具有一定相似性,區域中沒有較健康的工業體系很難進行信息化。工業化主要為信息化提供物質基礎、銷售市場、建設資金和專業人才;信息化最終成果必須也只能通過工業企業體現;工業是信息商品的最大市場,工業化能為信息化提供更為寬廣的銷售市場;信息化發展資金的原始積累大部分是來自于工業;信息化人才,特別是兩化融合人才只有在工業生產線有一定專業知識,才能使信息商品有針對性。
五、結語
通過對信息化、工業化、兩化融合定義的重解,生產性服務業的探討,不難發現我們要進行兩化融合必須要處理好四對關系: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關系,這是兩化融合發展的大脈絡;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關系;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信息化內部關系。工業化應該是信息化的基礎,沒有工業企業對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就難以實現全面信息化;信息化是工業化的先導,沒有信息化就不能實現工業跨越式發展。傳統工業并不能完全放棄,而是利用信息技術將傳統生產要素如能源、技術等進行改造,淘汰過剩產能;新興工業的首要任務應是補充傳統工業的市場空間,如新材料對部分鋼材、木材的替代。
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出發點一定是服務制造業,而不能主次顛倒。處理好信息化內部關系就是將信息化的各個工具都均衡發展,如網絡建設、數據庫建設和管理信息系統綜合應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兩化融合時期的工業化、信息化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