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特指專業從事電子買賣交易套期保值的大宗類商品批發市場,又被稱為現貨市場,是由市級以上政府職能部門批準設立,并由商務部、發改委等相關職能部門進行監督和管理。具備生產資料、大宗貨物的戰略儲備、調節物價、組織生產和套期保值四大基本功能。以2004年國務院頒布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管理辦法》為標志,現貨市場在國內的運作已日臻完善。而基于實物商品為交易標的物的電子倉單交易以其便捷高效的特點,正日益成為廣大客戶的熱土。
市場發展概況
目前的現貨電子交易市場一般都是依托商品生產地、消費地或集散地,在比較好的實體現貨貿易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市場真實需求的帶動下,現貨電子交易市場通過搭建電子商務平臺和配套第三方物流、質檢,連接產銷環節,整合信息流、資金流與物流等流量經濟,發揮了立足現貨、提升現貨、服務現貨的基礎功能。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流通分會不完全統計,截止2014年底,目前我國大宗商品電子類交易市場共739家。其中,處于運營狀態的市場為661家,處于暫停交易或停業狀態的市場為78家。
2014年,我國大宗商品現代流通行業總體呈現向規范化、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的良好態勢,行業整體綜合實力與市場主體質量有明顯提升。大宗商品電子類交易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行業分布更加廣泛,市場數量同比增長37.4%,實物交易規模超過20萬億元。
我國大宗商品電子類交易市場所涉及的行業,已涵蓋能源、化工、農業、林業、牧業、漁業、金屬、礦產、紡織、酒類、醫藥等二十余個行業。其中,農產品(000061,股吧)類市場219家、金屬類市場(含黑色、有色、稀貴等)162家、化工類(含化纖、紡織等)市場71家、能源類市場(含石油、成品油、煤炭、天然氣等)41家、畜禽產品類市場(含肉類、禽蛋等)27家、酒類產品市場22家、林產品類市場(含木材、紙漿等)18家、漁產品類市場14家、礦產品市場14家、綜合類市場104家、其他類市場(廢舊、易貨、再生資源等)47家。從行業分布看,農產品類市場繼續保持龍頭地位,約占全國市場總量的29.6%,其次為金屬類市場,約占21.9%。大宗商品電子商務在各領域與行業的普及和應用更加廣泛,能源類、畜禽類、礦產品類和綜合類市場的數量有較大增長。此外,因行業競爭加劇和市場清理整頓等原因,處于停業或暫停交易狀態的市場數量亦有所增加,尤以貴金屬市場和農產品市場居多。
存在的問題
缺乏規范的法律、法規市場監管主體不明確。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在交易模式、風險控制、結算方式等方面,均效仿了期貨的相關機制,但卻缺乏類似《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等具有法律效應的管理辦法來規范,準入門檻甚至低于傳統市場,風險承擔與其經營規模明顯不匹配。此外,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缺乏統一的監管主體,政出多門。因此,多數情況下交易所本身具有較大的特權,隨意性較大,沒有能對市場行為實施有效監管的第三方。另外,還包括風險管理機制缺失。
對現貨市場的認識存在誤區。大宗商品現貨市場應該以服務大宗商品現貨生產及貿易流通為經營目的,然而,由于其采用的交易機制與期貨交易存在諸多相同之處,使得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被很多人稱為“準期貨”、“類期貨”,再加之很多市場管理者、經營者,還在經營過程中“有意誤導”。這些誤區、誤導,導致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市場的經營者,在市場運行過程中均未重視電子交易市場聯系現貨、服務現貨的特點,投資者甚至無法了解到期貨市場和電子交易市場的區別,而市場經營者則有意或無意地利用這一誤解以獲取大量盈利。
部分偽“非營利”模式導致市場存在利益糾葛。現貨交易所雖然是非營利性機構,但還是有部分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為了追求贏利,放松了對市場會員的監督管理,降低了對交易者的硬性約束,鼓勵投機,造成了市場高成交、低交割,以及欺詐行為等問題的層出不窮。嚴重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影響大宗商品交易在政府和老百姓(603883,股吧)心目中的形象,導致近年來大量交易投資者紛紛離場。
發展的一些建議
編制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發展規劃,推進市場向規模優質化發展。由有關商務部門負責編制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發展規劃,統籌各類交易場所的數量規模和區域分布,明確交易場所的品種結構,加快推進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規劃建設和培育。對現有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進行提升整合,優化股東結構,完善交易系統,打造上規模、高標準交易平臺,做大市場交易量;對擬新申請設立市場的企業,引導其通過收購、兼并、入股等形式盤活現有空殼市場,控制市場數量、提高市場質量、擴大市場規模,使全市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提質控量。
制定現貨交易所監管辦法,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制定現貨交易所監管辦法,明確各部門職責、市場準入條件和審批程序,規范市場的交易對象、方式和行為。建立完善市場日常監督管理機制,借鑒期貨市場管理模式,對市場的交易運行實施全程監督。建立市場風險防控基金制度,督促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在規范經營的同時,按市場交易額固定比例提取風險防控基金,存入固定賬戶,用于防控市場風險。
利用“互聯網”思維,變革運營模式。在“互聯網”時代,通過技術實時接入銀行監管、倉儲監管及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手段,大宗商品現貨交易流程將真正實現線上線下無縫對接,虛擬與實體合一,極大促進大宗商品的流通,促進產業鏈的資源整合,提升貿易的整體效率。特別是大數據和云計算將成為連接一切和智能化的根基。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能運用大數據準確判斷行業狀況,精準定位客戶群及其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據此再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設置自身市場定位,創新交易和交收模式。如此能較大程度地減少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業務和服務競爭的同質化,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有利于改變我國當前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較為混亂的現狀。
發展的必要性
建立現代商品市場體系的需要。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是現貨市場發展演進的真實需求,在其向商品期貨及金融市場向上延伸的同時,也提升了底層商品現貨生產、流通及其市場的質量,為商品現貨生產、流通的高效運轉,提供了供需直接對接、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交易物流成本、擴大營銷范圍、提高科學管理水平、規避信用風險、管理價格風險的工具。并在區域性乃至全國性市場,形成一個相對權威、公正、合理的商品現貨市場價格體系,為對接商品期貨與現貨市場,搭建了一座穩固而可靠的橋梁。由此,使得一套現代商品市場體系架構,得以清晰地展現出來。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國際有競爭力的產業大多采用集群模式,而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可在更廣的范圍上建立集群平臺,進行更流暢、更高效的信息共享、集成,從而實現更專業的分工協作,集中整合上、中、下游相互依存和互動的產業鏈條,有效約束假冒偽劣、惡性競爭等現象,促進聯合創新、塑造區域品牌、降低融資成本,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通過基于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建設,來建立一系列的包括第三方倉儲物流、第三方金融和第三方信用、標準等第三方市場服務體系,以推動包括商品現貨、期貨在內的整個商品市場體系的發展。并在其自身的服務集成、產業升級的同時,從更廣闊的商品、資本及金融市場等領域,推動中國市場經濟及商品經濟的全面發展。
目前,建設“一帶一路”,為大宗商品物流和電子交易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將極大促進國內沿線大宗商品跨境電商和跨境物流的飛速發展,為大宗商品線上交易帶來巨大的發展機會。
核心關注:拓步ERP系統平臺是覆蓋了眾多的業務領域、行業應用,蘊涵了豐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軟件業務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應鏈、成本、制造、CRM、HR等眾多業務領域的管理,全面涵蓋了企業關注ERP管理系統的核心領域,是眾多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首選的ERP管理軟件信賴品牌。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