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難看“管理駕駛艙”的虛虛實實
最近的一條新聞說印尼客機墜毀149人死亡。這是最近一個月以來我們這個地球上的第五起空難了。
值得一提的是,統計顯示,絕大多數空難并非天災而是人禍,是運維、保養、管理不嚴格導致的故障,或者沒有按照規程操作造成的。
我們知道,飛機雖是高檔物,操作起來其實不復雜,因為飛機可以全自動飛行。大多數情況下,控制系統是在電腦的指揮下有條不紊地進行的。駕駛艙里那許多儀表,大多是給駕駛員做人工決策用的,由于人工判斷時,要綜合眾多的信息,單看一兩個讀數不一定管用,這就有了智能的報警系統,當讀數出現異常時,機器進行智能的分析,警報就會響起。這樣看來,用于飛行的控制系統和用于報警的智能分析系統不是一回事。
聯想到信息化,商業智能(BI)被很多廠商和媒體定為管理的最高境界,并形象比喻為“管理的駕駛艙”,似乎建立信息系統的最高境界就是BI。為此,很多企業在數據不全、管理不規范的情況下就花很多錢來上一套“復雜”的BI系統。結果BI大都數成為了公司的“擺設”,我們稱之為BI欺騙。一個真實的例子是某銀行下轄多個分子銀行,總部花上千萬上了一套BI,想在全行推廣,結果是一沒有數據,二沒人會用,三沒有模型,當項目的技術人員離開后,BI就再也無人問津了。
BI不能成為無源之水
從技術角度來說,BI是一個復雜的技術集,它包含數據倉庫、分析規則、展現工具等,而其應用的基礎是數據,大量的來自業務部門的基礎數據,包括靜態的和動態的數據。
就像飛機的智能的報警系統是建立在機電執行和飛行控制系統之上一樣,使用BI進行分析決策之前必須有穩定的業務系統和管理體系,反映為ERP軟件和各種管理報表,只有在這個基礎上,談BI才有意義。
對于信息化應用的價值,用通俗的話簡單來說就是做業務、做報表、做分析三個層次。三個層次既有關聯,又不相同,如下圖。核心多是用數據說話,區別是直接說,綜合了說還是分析后說。
BI作為一個工具和手段,解決的報警的問題,而駕駛好飛機,還是要依靠控制和執行系統的努力。
先要報表后做分析
在信息化建設策略中,很強調先要報表后做分析。向BI之類的分析,主要用于報警分析、相關性分析,這都是企業分析人員基于某些指標和假設來做的。但企業的日常管理和控制,還是要依靠報表系統來反映,來調度和控制。
報表,特別是反映公司業務和管理狀況的綜合報表,是業務執行狀況的反饋,也是建立一個有用的BI的前提。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在ERP的基礎上用BI 謹防BI欺騙
本文網址:http://www.guhuozai8.cn/html/consultation/1082065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