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總是擅于證明各種戲劇性對立的存在,比如“電商沖擊實體經濟”、“電商是傳統制造業的救命稻草?”、“制造業做電商,靠譜不?”……許多相關判斷是基于分析。而分析是基于過去,而不是未來。
以下是講話內容節選。
“互聯網+制造”,這個議題是目前所有傳統制造業轉型中的一個重要議題。德國提出了工業4.0,美國隨后提出先進制造業,把先進制造業作為美國的國家戰略,中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如果制造業不能互聯網化,就沒有出路。
海爾把“互聯網+制造”具體化,即互聯工廠。互聯工廠不是一個工廠的轉型,而是一個生態系統,把整個企業全系統全流程顛覆。最近,哈佛商學院把海爾寫進哈佛商學院案例,受到哈佛師生的好評。并不是我們做得多么好,而是因為這是一個方向。在這個方向上,全世界大企業都在探索轉型。
在這方面真正做好的企業其實還沒有,我們也沒有做好,只是在探索過程當中。不能把互聯工廠局限地看作是一個工廠,特別不能說是“機器換人”,或者“智能工廠”,這不是目標,重要的是全系統的顛覆。
原來我們有很多顧客,我們內部有一句話叫做“付款就是銷售的結束”。顧客給你付款,之后就和你沒有關系了。
但“顧客”和“用戶”是不一樣的,現在,付款應該是銷售的開始。有了付款就有可以跟用戶聯系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用戶不只是買你的東西,而是參與你的前端設計。要做到這一點,工廠就要改變,變成互聯工廠,來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
所以工廠必須先變成黑燈工廠。我們現在四個工廠可以變成黑燈工廠,沒有電燈,不需要取暖設備,里面根本沒有人。社會個性化需求滿足了之后,需要的是虛擬設計,再加上智能化制造,這時候就不需要你在車間里頭來人工導入了。
我們收購新西蘭的斐雪派克,在青島建立一個完全自動的電梯廠。但是它的設計在新西蘭,設計通過網絡傳過來,生產線接收設計信息來完成制造。
我看有很多省提出來,他們的目標是“機器換人”。機器換人可以實現高效率,但是互聯工廠要的不僅僅是高效率,還有高精度,因此社會的個性化需求就太重要了。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就是怎樣把用戶個性化需求在互聯工廠實現,也就是從大規模制造變成大規模定制。
現在有很多的用戶個性化需求來了之后,先制造,再把從設計到制造包裝的過程,全發到用戶的手機上。有人把這叫做“透明工廠”,說的很形象。現在個性化定制的量還不大,當有十萬個用戶提出十萬個需求,我們要做的不是能做十萬個不同的產品,而是利用這一個用戶圈交互,交互到最后實現一個比較集中的型號。哪怕新產品也沒有關系。
所以德國人提出,工業4.0要有一個檢測的標準,并不是說自動化高就行,這個檢測標準就是兩維戰略,分為縱橫兩個維度。
一個維度是企業價值,企業高效率之后,財務報表到底可以提升多少。第二個維度是:全價值鏈都要得益,從上游到下游。
我們現在把這兩維改了一下,企業價值沒有問題,效率高自然高效益,但是全價值鏈的這個得益,我們改成了“用戶個性化價值”。
體現不了用戶的個性化價值,互聯工廠就沒有用。其實,整個世界的互聯網發展的一個方向,就是哲學上所說的否定之否定。
肯定是什么?肯定就是工業革命開始時候的工業小作坊,小作坊一定是自產自銷。后來變成大生產,大生產一定是產銷分離,我生產這么多東西不可能我自己銷。但是互聯網時代他一定是新的,互聯網時代的自產自銷。
每個互聯工廠最后的目標一定是自產自銷。也就是用戶的需求來了之后,馬上就制造。有人說真正實現互聯工廠,可能就顛覆電商了,因為我不需要再經過電商這一道程序,直接工廠給實現了。這是不是終極目標?我認為不是。
終極目標其實就應該是杰里米·里夫金在《零邊際成本社會》中寫的那樣,里夫金認為,將來互聯網發展會帶來協同共享的共享經濟。每個人都是產銷者,比如一臺3D打印機,我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比如太陽能發電,家里用太陽能發電,然后將電能輸送上電網,我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
經濟學告訴我們沒有交換就沒有價值,我們交換才有價值。但互聯網發展到后期,這個理論就會被顛覆。到那個時候,人們追求的將是共享價值。
核心關注:拓步ERP系統平臺是覆蓋了眾多的業務領域、行業應用,蘊涵了豐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軟件業務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應鏈、成本、制造、CRM、HR等眾多業務領域的管理,全面涵蓋了企業關注ERP管理系統的核心領域,是眾多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首選的ERP管理軟件信賴品牌。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張瑞敏:制造業的敵人真的不是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