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編制ERP方案時,經常需要列舉一些效益指標,這里找出幾個羅列如下:
(1)平均庫存下降33%;
(2)平均按期交貨率由64%提高到81%;
(3)提高生產率:對裝配生產提高20%~40%;
(4)對儲備生產提高5%~10%;
(5)減少采購費5%;
(6)加班加點減少到原來的10%。
(7)產品配套率上升10%(批量生產組裝型企業)。
(8)設備利用率上升5%(生產任務比較緊的企業)。
(9)人員精減為原手工人數的2/3(精減的主要是統計員、核算員、財會人員、計劃員、調度員等)。
這些指標部分是和ERP有關的,確實是由于上了ERP后獲得的提升,但也有些指標的提升并不能把功勞都記在ERP身上。比如有一次我看到對一家大型企業的ERP實施報告,里面有一個指標是“銷售量提升了5%”。這個指標就不一定是由于實施了ERP才得到提升的,因為市場經濟的壓力,使得每個企業每天都要進度,你不上ERP,銷售量這個5%也要提升的,就是上了ERP,這些功勞也不全算在ERP上。
只是泛泛而談效益談管理,空口白牙不用負責任的話,誰都可以說。如果你走進一家工廠,大聲對廠長說:“你們廠的管理有問題。”廠長當然會承認,誰都不是圣人,都會有問題有錯誤,企業當然也是一樣。但是具體問題出在哪里,要如何改進,就不是簡簡單單可以說得出來的。
我們說要解決問題,首先就是要發現問題,只要發現了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問題的機會。那么怎樣去發現這些管理問題?ERP可以說就提供了這樣一種量化分析問題的工具,通過數據的收集和整合,對各管理環節有了量化分析的基礎。
一位朋友問了一家企業老總這樣一個問題:“你們上了ERP,到底給企業帶來了哪些效益?”
這位老總并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他說:“公司的ERP整體打通之后,所有管理環節的數據都可以直接掌握,這樣就可以對各個環節進行數據分析,找出哪些方面存在問題,然后就可以針對性地做相應的改進。并且通過改進后的數據后續反饋,對改進的效果也可以有一個量化的反映,可以分析具體工作的改進效果。當然,這一切都是基于系統對企業的管理整體打通的基礎上的,在沒有全局打通之前這都是很難做到的。通過改進,逐步優化企業的管理過程。”
這位老總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得非常到位。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可是有多少企業能夠真正做到“知己”二字?對內部信息把握不準確,管理的改進也就毫無針對性可言,找不到問題也就無從著手解決問題。我們平時碰到疑難雜癥,總是要通過名醫會診,只要找出了病因,就可以對癥下藥,也就可以藥到病除了。企業的管理改進何嘗不是如此。
ERP只是個管理工具,能夠部分減輕工作人員的工作量,規范企業的管理,但不能代替人的工作。通過ERP的數據展示,將企業的一個客觀的狀態反應出來。通過把握全局,剖析局部,供決策者進行分析企業現狀及提供改進方向。至于能夠給企業帶來多大的效益,還要看這個企業原來的管理基礎,企業本身的管理有多大的改進余地,以及ERP的應用的深入程度。很多方面改進的效益體現,并不能完全用數據量化反應出來的。
當然,這一切的實現,還是要看系統的全面應用,能夠打通企業管理的各方面,這樣基于全局的視角來分析一些局部的管理,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基于一些孤立的應用,是不容易分析出正確的結論來的,不過能夠打通全局應用的ERP目前來說真是太少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通過ERP改進企業管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