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央視財經頻道推出系列片《七個怎么看》。其中就有一期邀請衛生部部長陳竺跟大家一起探討看病難問題。從“排隊掛號、一號難求”這樣在我國各大城市中心醫院常見現象的視頻,到人民醫院院長、中日友好醫院院長無奈于醫務人員的超負荷工作、醫療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如何解決看病難問題?這是對新醫改提出的更為高度的建設性需求。
其中,公立醫院的改革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公立醫院在公益性的前提下,要適應改革和發展需要,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已經啟動,一系列新的政策陸續出臺,新的政策環境對公立醫院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在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改革公立醫院財政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財務、會計管理制度,嚴格預算管理,加強財務監管和運行監督,同時要求醫院自身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科學、規范的財務管理體系,并改變以往的績效考核模式,加強對醫護數量質量考核,提高醫療質量、服務效率,提升患者滿意度。
作為醫院的管理者,需要從經營醫院的戰略高度,不斷實踐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加強醫院經濟管理和信息化建設,以提高醫院運營的效率、效益,最終提升醫院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醫院機制改革和發展模式刻不容緩
2009年,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為建立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中共中央、國務院向社會公布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作為國家改革浪潮中最為艱難任務之一,新醫改在當前最為核心的問題是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改革。即:新的醫改政策要求公立醫院承擔起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價”醫療服務的社會責任,確保生命安全,提高醫療質量;合理控制醫療費用,提高醫院資源使用效率,保障醫院的長久持續發展。
近年來,政府先后出臺了“按病種付費”、藥品的“零差價”供給等措施,使醫院靠“大檢查、大處方”增加收入、靠“以藥養醫”之路很難持續下去。以往,醫院資金來源主要靠三大途徑:其一是醫療服務收入,二是藥品及醫療用品的加價提成,三是政府補貼。現在,醫療服務收入將隨著新政策的出臺以及“區域醫療信息系統”的推廣應用,不必要的重復檢查檢驗必定要減少,這一來源將被打折扣;第二條來源幾乎不復存在;最后一條,政府將按照新的補償機制、參照醫院實際的績效考評結果執行。正像國家醫療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李克強副總理所要求的那樣“要本著上下聯動、內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則,完善公立醫院內部運行管理機制”,像國家衛生部陳竺部長所要求的“公立醫院要從‘創收中心’轉化為‘服務中心’、‘成本中心’”。醫院管理者在觀念上需要完成“從成本推動者到成本控制者的轉變”。
預計2011年,國家財政主管部門出臺新的《醫院會計制度》,將規范醫院內部的財務管理,同時也是為了實施全行業的監管監督,為主管機關能夠實時掌握各個醫療機構的動態運行情況做好必要的準備。新的財務會計制度的貫徹執行,絕不僅僅是醫院財務主管部門的事情,管理者需要明確清楚知道醫院“錢從哪里來,錢到哪里去”,實現規范化管理目標。
另外,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醫改“意見”和行業主管部門的政策文件中,多處提到利用績效考評機制加強醫院管理的要求,有的專家學者結合國家政策提出:醫院管理者在觀念上必須完成“從創收為導向的競爭向以績效為導向的競爭的轉變”。
隨著國家公立醫院向“公益性改革”的深入,將迫使醫院必須改變發展思路,改變粗放的管理模式,引進現代管理理念,求得新的發展。
完善財政補償體系,實現精細化管理
從1978年以來,我國公立醫院財政補償政策從早期的分級包干財政補償機制與公立醫院性質轉變,公立醫院定性為“社會福利事業”,主要補償途徑來源于政府財政預算。后來隨著分稅制財政體制確立,補償機制改革重心是拓展公立醫院市場補償渠道。2009年“新醫改”方案進一步闡述了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主要補償渠道為市場補償和政府財政投入,界定公立醫院補償中市場與財政責任是改革重要內容,因此,推行成本核算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在國家財政落實對醫院費用補助發放中,如何更有效地落實新醫改精神,成為了當前公立醫院發展的一大命題。哪家醫院應該多發?哪家醫院應該少發?多發多少?而財政補助又被醫院用到的哪些地方?財政補助有沒有被高效地應用到全面衛生醫院服務水平提升上等等問題被提出。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新的環境下,醫院信息化建設與醫改新政策的結合點將成為重要突破口。
同時,很多醫院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發展迅速與管理粗放并存,投入不足與效率不高并存,經費有限與成本控制不合理并存,醫院數量不少與醫院水平差距較大并存。醫院雖對經費收支實行了統一管理,但實物資產日常管理相對分散。實物部門會計未能做到分級、分層次核算,沒有建立與會計核算制度相適應的實物會計核算制度,使會計核算的循環出現缺口,有重財輕物、重購輕管等現象,科級核算得不到落實。
我國的醫院大都是國家事業單位,醫院的管理基本上沿襲著計劃經濟時期的管理體制和模式,這與新時期的要求不匹配,廣為運用的現代管理思想和理念,還沒有應用于更多醫院的管理。醫院信息化建設進行了多年,也主要圍繞醫療業務展開,醫院“后臺”的人財物的管理尚未構成體系,距離以經濟管理為主線,運用經濟手段和信息技術對醫院的整體運營活動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實施、監督,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財力,以盡可能少的消耗取得盡可能大的效益和效果,還相差甚遠。
信息化助力公立醫院整體運營管理新模式
近日,用友醫療在“公立醫院改革下的醫院經濟管理與信息化建設大會”上,正式發布《HRP:醫院整體運營管理的創新手段》白皮書,這是一份研究在公立醫院改革和新醫院會計制度背景下,醫院整體運營管理與信息化建設的白皮書。
企業ERP在重塑企業核心能力,提升企業競爭力方面已經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隨著醫院HRP將成為提升醫院整體運營管理水平的重要創新手段,為實現醫院的良性運營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推動力和支撐力!
用友醫療總裁吳曉冬指出:“醫院不是企業,不能照搬企業管理的一套,但現代企業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可以借鑒。用友醫療整合公司全系列產品,統一技術架構,自主研發了一體化業務應用系統和整體數字化醫院解決方案,其中包含以經濟管理為主線的醫院運營管理信息系統HRP”。
《白皮書》從公立醫院財務、物資設備管理、績效考評、人財物的跟蹤監控等多角度,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建議。從信息化視角,解讀了未來醫院管理升級的發展道路和戰略部署。
多年以來,醫院信息化建設強調要“以患者為中心”的“前臺”HIS系統建設,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且在持續發展過程中,但作為“以經濟管理為核心”的醫院運營管理“后臺”系統尚未構成體系。吳曉冬對此表示,“用友醫療希望打造前、后端一體化的整體解決方案,讓信息化達到‘上層建筑’的層面,也是提升醫院管理水平和效益的關鍵所在。”
通過實施信息化讓醫院實現人、財和物互聯互通,與HIS的完美集成,做到帳帳相符、賬實相符,建立起合理的業務流程和面向多方位、多層級的績效考評,實現人、財和物處理過程的有效監管,達到 “可視化”、“精細化”管理。
在《HRP:醫院整體運營管理的創新手段》白皮書中,用友醫療提出構建以經濟管理為主線的醫院整體運營管理解決方案的六大“利器”:
1、建立統領財物管理的全面預算管理平臺。HRP將改變以往的有預算沒管理的狀況,系統將不僅設有預算的建立,還有預算的審核和預算的執行過程管理。預算管理系統與財務系統和物資管理系統緊密聯結,使設備物資采購、物品領取消耗、一切財務支出均受到預算管控。當預算執行到一定階段時,還要給出預算執行情況的分析報告。
2、面向核算體系的財務管理平臺。實施HRP系統,使醫院所有的經濟活動由統一平臺一體化處理,在預算系統的監管控制之下,實現HIS的收費、藥品帳務、消耗性物資、固定資產、經費預算與報銷與財務核算運行同步,規范一切收入和支出,業務流程得到規范、業務管控到位。
3、面向物流供應的物資管理平臺。對各類醫療物資進行供應鏈管理、成本核算管理、質量監管,實現物資采購、入庫、存貯、轉移、消耗的全流程管理。整個過程都可監察監控,達到公開透明,實現可視化管理。
4、面向核算單元的固定資產管理平臺。HRP能夠采用“一卡三賬”的管理模式實現從采購入庫直到報廢處理的全過程管理。采用一體化系統平臺,受預算控制和成本控制,提供數據庫準確性和可控性。
5、面向績效評價的人力資源管理平臺。HRP系統通過與HIS、財務系統、成本核算系統和績效考評系統緊密聯結,對所有個人業績都要參與績效評價,所有信息進行全自動集成管理,保證人員數據的實時、一致、真實。
6、成本核算、過程監管的整體運營、決策分析平臺。以各基本時間單元,從醫療系統的門診、住院、醫技和人、財、物兩大業務系統的數據中及其他反映單位或個人學習創新能力及服務質量的事件中,進行動態的、歷史的分析對比,進行綜合績效分析并給出報告和展示,輔助各個層級、各個專業管理和決策。
實現以經濟管理為主線的醫院整體運營管理就是要做到財務管理一體化,對醫院人、財、物各項資源的計劃、使用、協調、評估和激勵方面的業務管理,實現以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為核心、預算管理為控制主線,成本和物流管理為基礎,績效和考評管理為杠桿的運營一體化應用,幫助醫院分析過去、預測未來,控制現在的先進管理理念,以適應醫療衛生改革發展需要的現代化管理體系。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