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在國際信息處理大會上,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Strachey)發表了一篇名為《大型高速計算機中的時間共享》(Time Sharing in Large Fast Computers) 的學術報告。在文中,他提出了一個名為“虛擬化”的概念,這篇文章被認為是虛擬化技術的最早論述,虛擬化技術的發展由此揭開了序幕。
克里斯托弗的文章發表之后,20世紀60年代,美國計算機界的大型項目中產生了虛擬化技術的雛形,像Atlas計算機項目,麻省理工的MAC項目等。1963年秋,麻省理工的MAC項目,產生出了Multics技術,這被認為是虛擬化技術的雛形,使通用公司的GE645在當時獲得了巨大的盈利。1964年,科學家 L.W. Comeau和R.J. Creasy又創造性地設計出了一種名為CP-40的新型操作系統,它是門專為 System/360 Mainframe 量身訂造的操作系統,第一次實現了虛擬內存和虛擬機。
1965年,IBM推出了System/360 Model 67和TSS分時共享系統,該系統允許多個遠程用戶共享同一高性能計算設備的使用時間,也就是最原始的虛擬機技術。IBM提出的虛擬機技術,使一批新產品涌現了出來,IBM360/40、IBM360/67、VM/370,這些機器在當時都具有虛擬機功能,通過一種叫VMM(虛擬機監控器)的技術在物理硬件之上生成了很多可以運行獨立操作系統軟件的虛擬機實例。
虛擬化技術正式走進人們視野是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的大型機時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虛擬化的大型機計算階段,20世紀70年代IBM System 370 系列機器通過一種叫虛擬機監控器(Virtual Machine Monitor,VMM)的程序在物理硬件之上生成許多可以運行獨立操作系統軟件的虛擬機(Virtual Machine)實例,從而使虛擬機開始流行起來。在這一時期IBM公司早期發明的操作系統虛擬機技術逐漸得到了完善。
1972年IBM發布了用于創建靈活大型主機的虛擬機技術,該技術可以根據用戶動態的應用需求來調整和支配資源,使昂貴的大型機資源盡可能的得到充分利用。IBM提出的虛擬機技術,使一批新產品涌現了出來,比如:IBM360/40,IBM360/67,以及VM/370,這些機器在當時都具有虛擬機功能,通過一種叫VMM(虛擬機監控器)的技術在物理硬件之上生成了很多可以運行獨立操作系統軟件的虛擬機實例。此后一段時間內,虛擬化只限于大型機部署,但是大型機相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其費用都是難以承擔的,直到小型機、PC出現和普及,虛擬化技術又一次熱起來了。
在1974年,Popek 和 Goldberg 在《Formal Requirements for Virtualizable Third Generation Architectures》[3] 論文中提出了一組稱為虛擬化準則的充分條件,滿足這些條件的控制程序可以被稱為虛擬機監控器(Virtual Machine Monitor,簡稱 VMM):
1.資源控制--控制程序必須能夠管理所有的系統資源。
2.等價性--在控制程序管理下運行的程序(包括操作系統),除時序和資源可用性之外的行為應該與沒有控制程序時的完全一致,且預先編寫的特權指令可以自由地執行。
3.效率性--絕大多數的客戶機指令應該由主機硬件直接執行而無需控制程序的參與。
上世紀70年代,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積累,虛擬化技術正式走進人們視野中,因為這是的虛擬化技術完全是為造價昂貴的大型機服務,這段時期就是通常所說的虛擬化的大型機計算階段。在這個階段中,IBM公司早期發明的操作系統虛擬機技術逐漸得到了完善。虛擬機技術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的動態變化來調整和支配資源,讓造價不菲的大型機資源盡可能的得到充分利用,80年代和90年代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和個人電腦的普及,計算機硬件變得越來越便宜,當初為了共享昂貴大型計算機資源而設計的虛擬化技術漸漸無人問津,只是在高檔服務器中存在,虛擬化進入了“冷藏期”。
擴展閱讀:同時期的中國
這個時期的中國剛剛進入計算機領域。
1955年第一臺模擬式電子計算器研制成功,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研制。
1956年,籌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由華羅庚受命籌建。同年,設計第一臺電子計算器運算器和控制器。由夏培肅完成設計工作,同時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器原理講義。
1958年中國第一臺計算機103型機研制成功,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與北京有線電廠共同研制。字長31位,內存容量為1024字節,運算速度每秒450次。
1958年8月1日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序運行,標志著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為紀念這個日子,該機定名為八一型數字電子計算機。該機在738廠開始小量生產,改名為103型計算機(即DJS-1型),共生產38臺。同年,第一臺電子管專用數字計算機,數字指揮儀901樣機問世。
103型計算機--中國第一臺計算機
1960年105型機研制成功,它是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計算器。字長32位,內存容量為1024字節,有加減乘除等16條指令;主要用于彈道計算。在研制104機同時,夏培肅院士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自行設計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臺小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機。
1961年《程序設計》一書問世,它由徐家福、楊芙清等人撰寫;是一本中國早期有代表性的計算機高級語言通用教材。
1963年109型機研制成功,它是第一臺大型晶體管電子計算器。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制,標志中國電子計算器技術進入第二代。
109型機--中國第一臺大型晶體管電子計算器
1965年,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塊集成電路在上海誕生,比美國晚了5年。
1965年DJS-II型機的操作系統編制完成。108乙型機問世,華北計算所設計,北京有線電廠生產,前后共生產56臺。同年籌建電子計算器外部設備研究所。新型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在北京誕生。
1970年,我國第三代計算機的研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沖擊。IBM公司1964年推出360系列大型機是美國進入第三代計算機時代的標志,我國到1970年初期才陸續推出大、中、小型采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1970年,441B-III型機研制成功,它是第一臺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系統和標準匯編語言的計算機;全晶體管計算機。
1972年四川永川半導體研究所(現電子工業部24所)研制成功的我國第一塊PMOS型大規模集成電路。中國從小規模集成電路經過中規模集成電路,再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用了7年時間,美國是用了8年。
1973年150機研制成功,它是中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器;由北京大學、北京有線電廠和燃化部等有關單位共同研制;字長48位,存儲容量13KB。同年DJS-100機研制成功,借鑒美國通用數據機器公司的16位小型機的技術,硬件自行設計,軟件兼容。
1977年DJS-050機問世,它是中國第一臺微型計算機。同年,銀河巨型計算機開始研制,由長沙國防科技大學承擔研制工作。
相關文章:
虛擬化發展簡史之虛擬化歷程
http://articles.e-works.net.cn/It_overview/Article97641.htm
虛擬化發展簡史之桌面虛擬化
http://articles.e-works.net.cn/It_overview/Article97639.htm
虛擬化發展簡史之UNIX虛擬化
http://articles.e-works.net.cn/It_overview/Article97637.htm
虛擬化發展簡史之大機時代
http://articles.e-works.net.cn/It_overview/Article97636.htm
核心關注:拓步ERP系統平臺是覆蓋了眾多的業務領域、行業應用,蘊涵了豐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軟件業務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應鏈、成本、制造、CRM、HR等眾多業務領域的管理,全面涵蓋了企業關注ERP管理系統的核心領域,是眾多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首選的ERP管理軟件信賴品牌。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虛擬化發展簡史之大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