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參加第十二屆產品創新數字化國際峰會 12月1-2日 長沙
1 關于數據整理時機問題
一般PDM項目實施大致可分為5個階段,詳見表1。數據整理需要待業務管理方案和數據整理方案確認之后才可以開展,避免因為方案調整引起返工問題。
表1 PDM實施階段概述
2 關于數據整理范圍的問題
實施PDM過程中,企業自然是希望將盡可能多的數據納入PDM管理。數據整理越充分對于PDM上線推廣使用自然是越好,但是并非是越全越好,比如超出PDM本身業務管理范疇的數據是不建議進入的。根據項目實施經驗,以下數據是在PDM上線使用前建議需要整理的數據。
(1)企業使用公共基礎數據,如標準件、外購件、通用件、專用件、公共知識庫等;
(2)企業運行所必須的基礎歷史產品數據;
(3)企業正在研發的過程數據。
3 關于數據整理計劃問題
一般地,數據整理是PDM項目實施過程中工作量最大、周期最長的任務。數據整理工作的主體力量是甲方(乙方一般是承擔技術支持的職能),而大部分企業的數據整理人員為兼職。因此,要想確保數據整理工作不拖期,必須在數據整理工作開始之前做好充分的數據整理計劃,將計劃、交付、周期、直接責任人、具體工作者等逐一落實細化。制定好數據整理計劃之后,建議甲乙雙方的項目負責人共同向項目組高層領導匯報,并得到高層領導的口頭或書面認可。PDM實施本來就是一個自上而下的管理推進型項目,因此這種認可對雙方的項目經理推動項目都是有好處的。
只有PDM生產系統數據保質、保量、按時整理完畢,PDM系統才具備正常運行的前提。
4 關于圖檔、文檔數據整理模板問題
PDM實施,數據先行;數據整理,規則先行。PDM是產品數據管理系統,其核心管理對象是研發、工藝等技術體系的產出物(如圖檔、文檔、零部件等)。常見的產品、工藝制作工具有2D MCAD(如AutoCAD、CAXA等)、3D MCAD(如SolidWorks、Creo、NX、Solidage等)、ECAD(如Mentor、Eplan、Altium等)工藝文檔制作工具(如Offcie、AutoCAD等)。PDM在管理圖文檔時候,一般需要對圖文檔設計工具集成,以實現設計、工藝數據的自動快捷檢入。在這里,就涉及到圖文檔的模板問題。對于模板制作,這里以MCAD為例給出模板制作時需要考慮的兩點注意事項。
(1)統一軟件版本。PDM和MCAD版本都在不斷更新,因此對其集成的設計、工藝工具軟件的版本也是有要求的,特別是定制開發的內容更需要注意。
(2)充分考慮統一模板集成參數。包括3D屬性參數、2D屬性參數,3D和2D之間的映射及其他。
進行數據整理過程中一般都會面對歷史數據和在研數據的問題,歷史數據使用的設計工具版本不一定和最新的要求保持一致,因此歷史也就無法通過集成接口將MCAD數據檢入PDM系統。但是如果不將歷史數據納入PDM系統,可能由于數據整理不充分給PDM正式推廣使用帶來問題。根據項目實施經驗,對于歷史數據處理的建議如下:
(1)首先盡可能將歷史數據通過一定的技術實現“初步整理并進入”,確保業務部門對PDM系統基本的搜索、查詢、借用等需求。
(2)對于歷史數據,未來需要變更或改進時,需要按照標準模板統一修改。
5 關于采購、自制業務問題
上游研發部門設計的某零部件在下游制造業務過程中有時是采購、有時是自制、有時是采購和自制兩種業務需求并存。對于這類零部件的編碼和MBOM構建問題,在實施PDM和ERP項目時一般有四種方案,詳見表2。
表2 采購、自制業務解決方案
對于零部件設計,研發部門重點關注的是確保設計尺寸及性能;對于零部件加工和裝配工藝,工藝部門關注的是確保工藝過程和結果,二者均不關注某個零件究竟是自制還是采購。事實上,關注這項內容的是企業的生產管理相關部門。生產管理部門根據企業的產能決定某零部件是采購還是自制,或者是折中處理(如委外、代工、代購等)。PDM是產品數據管理系統,其主要服務對象是企業的設計、工藝部門,二者均為企業的技術體系,從物料管理角度分析,不管該件是自制還是外購,二者結果確實為相同內容,因此從PDM實施角度分析,建議選擇方案4。
6 關于多供應商問題
同一個零部件具有多個供應商,在企業采購管理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類似上述分析的自制、采購問題,若將不同供應商供貨物料使用不同編碼進行管理,那么物料和BOM(特別是BOM)將呈指數型式增長。從技術角度講,多供應商供來的貨物也是可以被相互替代的,二者是沒有區別,因此對于一般的多供應商管理,不建議在PDM、ERP中通過不同編碼進行分區分管理。
以上是對“可替代供應商”進行的業務討論,屬于“非特指供應商”情況。如果有的客戶或企業指定某產品的供應商,那么,這種情況就屬于“特指供應商”。對于“特指供應商”的問題,則一般是要求從設計源頭指定,并且要求下游部門必須按照指定的供應商進行制造。比如,某汽車主機廠指定汽車零配件廠商必須使用某廠家的軸承,對于這種情況,需要從設計源頭進行區分編碼和BOM,否則可能會給下游的管理帶來一定問題。
表面上看,這種“特指供應商”的情況和上述零件的外購、自制業務場景類似,都是二選一的問題,外購或自制,指定或不指定,但是二者的本質區別就在于一種可替代,一種不可被替代。對于多供應商管理問題,在PDM實施過程中,需要區分“特指”和“非特指”兩種不同的業務場景,并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案。
7 關于制造資源整理的顆粒度問題
一般來說,實施PDM工藝模塊的核心是制作基于MBOM結構的工藝路線,如裝配路線、機加工路線、熱處理路線等。工藝路線一般是由工序組成的,工序又可以細分到工步(一般企業實施PDM大部分細化到工序),與工序相關聯的重要內容就是制造資源。所謂制造資源,就是與加工、制造過程相關的“人、機、料、法”等,也是在實施PDM工藝模塊時需要整理的必須內容,這里討論的問題就是制造資源的顆粒度問題。
工序指的是一項具體的工作內容,要想將這項工作做好一般需要投入工人、設備、加工的零部件并按照一定的操作指導方法完成。這里的工人指的就“人”,設備指的就是“機”,需要加工或裝配零部件就是“料”,如何裝配、加工等詳細步驟方法指的就是“法”。那么,每道工序梳理的“人”、“機”、“料”、“法”的顆粒度如何?比如對于某工序所需的制造設備,是將某一臺具體的設備和工序關聯,還是將滿足該道工序的某一類設備和工序進行關聯?同樣,其他制造資源的梳理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假如某工序是焊接工序,對于這道工序所需的“人”是焊接工程師。對于這道工序來說,只要有焊接工程師來完成這道工序即可,工序本身并不關注完成該道工序的焊接工程師是張三還是李四。也就是說,對于制造資源中的“人”來說,工序關注的是具有相同的功能的“角色”,而不是具體的某個“人員”。同樣對設備來說,工序關注的是能夠完成該道工序的某設備,而無需具體的哪一臺設備。是否對這類角色進行細分,比如將焊接工程師的“角色”按照“級別”、“單位”等細分,則根據每個企業的實際情況討論確定。
8 結語
本文通過具體的PDM實戰經驗,將PDM實施過程中經常遇到的一些數據整理問題歸納總結,并對于部分常見問題給出了建議解決方案。數據整理是每個PDM項目實施過程總都會遇到的工作,希望本文能夠對企業、PDM實施商提供思路、拓展視野。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2016產品創新數字化征文:PDM實施數據整理常見問題解析
本文網址:http://www.guhuozai8.cn/html/solutions/14019323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