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調查顯示,隨著企業智能化轉型的持續推進,從系統的規劃實施到業務的應用調試,企業開始面臨各式各樣的專業性問題,其中很多問題都是此前的信息化應用中不曾碰到的。新問題的出現容易給企業推進智能化建設帶來巨大阻力,從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轉變,不但改變了人與設備之間的關系,也顛覆了傳統的管理流程和工作方式,培養滿足企業轉型需求的智能化人才已經成為廣大企業的當務之急。
一、企業智能制造轉型現狀及人才需求
針對目前企業智能制造轉型的現狀,國內調查機構中投顧問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87%的企業承認正面臨人力成本上漲的壓力,考慮使用工業機器人來改造生產線。85%的企業表示在未來一年內有可能引入智能制造設備,而在考慮引入智能制造設備的企業中,有37%的企業計劃利用機器人進行生產,23%的企業會把新設備投入到數字監測以及應用到控制系統中去,只有10%的企業希望引入數字化智能機床,還有9%的企業考慮使用3D打印技術。對于信息化預算,51%的企業表示計劃把整體預算中的至少10%用于智能化產線的改造。
通過對調查進行全面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隨著智能制造轉型的持續推進,企業希望通過智能改造來減少對工人的需求,從而提升生產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通過優化生產流程和改善產品品質來推動產業轉型。報告還認為,隨著企業智能制造轉型的持續深入,人在智能制造過程中的角色將由服務者、操作者轉變為規劃者、協調者、評估者、決策者,不僅需要專業技術人員承擔起智能設備的設計、安裝、改裝、保養工作,還需要對相關信息物理系統、新型網絡組件進行維護。
所謂“設備易得,人才難求”。智能制造時代的人才更加注重技術的專業性,熟練工種逐漸減少,能動性崗位會越來越多。為了順利的推進智能制造戰略在企業的落地,企業需要儲備和培養適合自身發展的專業人才。
二、如何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智能化人才
美國在先進制造創新網絡中的分析指出,美國人才與德國及日本相比缺失了1代到1.5代懂制造技術的工匠級工程師隊伍。因此,美國制定了一個計劃旨在將從知識到生產技術直接通過創新聯盟的形式縮短整個過程。那么,美國尚且如此,中國又當如何?
針對當前智能化人才匱乏的問題,2017年2月14日,由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共同編制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正式發布,從戰略的高度提出了7個制造業人才培養方向,包括推進制造業人才供給結構改革、提升制造業人才關鍵能力和素質、造就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優化制造業人才發展環境、加快實現產業和教育的深入融合、打造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搞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隊伍。但有了戰略具體怎么去實施,對政府和企業雙方都仍然是一個挑戰。針對這個問題,國內可以借鑒德國在推動工業4.0體系中的人才培養方式。
(一)學院立方體人才培養模式
為應對工業4.0 培訓形式和內容,德國及國際工業企業與公共機構聯合發出“學院立方體”倡議。由德國主導的學院立方體創立初衷是以歐洲南部的技術工人為目標,開發一種非正規和非正式教育的培養方式,為各方提供在線信息,指導技術工人在國內外如何使用技能和知識,通過教授工業4.0 整體組織模型,明確工業4.0 體系架構。
學院立方體為信息通訊技術及工程學等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任職資格,幫助畢業生聯系有意向的工業企業,爭取更多的就業機會。基于云平臺技術學院立方體系統中,企業工廠提供在線學習課程并發布空缺職位的類型及需求數量。學院立方體幫助學生獲得申請意向職位所需的必要培訓,并頒發相應的資質證書,頒發的證書是建立在標準課程的基礎上,能夠確保潛在雇主對培訓標準的信心,受到良好培訓的候選人會被自動推薦給企業。
學院立方體建立初衷主要是面向社會人員。該概念在基于工業4.0 員工素質培訓等領域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對計算機、自動化以及管理等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高校可以將學院立方體的培訓模式復制到課堂上,提高學生理論聯合實際的能力,并提升學生就業能力。
(二)培訓與職業發展模式
由于員工在教育、經驗和技能等方面的差異,工業4.0體系下的企業需要提供必要的學習、進修和培訓機會,增強個人和企業的創新能力。內部學習、外部學習、一般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整合也是工業4.0 員工培養的有效措施。為加強單個員工和企業整體工作間的溝通,員工工作都被按照要求設計成信息物理系統中的關鍵一環,員工工作強度和工作量也被持續檢測,工業4.0 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各員工工作。
在工業4.0 背景下,針對員工任職資格、培訓和持續的職業發展,推薦以下幾種可供參考的實施方案:
1.推廣模式方案,包括:用于培訓和職業發展的策略,識別員工特定的專業技能外的其他能力,促進不同職業和學術訓練,以及不同培訓和職業發展課程系統之間的互動;
2.“最佳實踐網絡”的建立與推廣。為確保知識轉讓的可持續性,建立培訓和職業發展“最佳實踐網絡”是適應需要的競爭性選擇;
3.獲取知識和技能、發展數字化學習技術的方法。數字媒體及在線學習在知識轉化及技能發展中起重要作用,不同學習者的技術差異大,要求不一樣,有必要發展新的教學方法和學習輔助系統;
4.任職資格、培訓和職業發展措施的綜合分析。為提高職業培訓效果,有必要開發相應的培訓策略、分析方法和管理模式;
5.工業4.0 特有學習內容和跨領域合作的推廣。能夠實施所有學科的跨學科合作,并能促進所有學科完成系統工程需要的學科間相互理解的立場與方法,這些立場與方法包括戰略、業務流程和系統層面。另外,技術和法律間的跨學科研究也是必要的,法律專家應介入產品早期階段的研發過程,同樣,企業工作人員也需要對涉及的法律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能與法律同行進行法律層面的交流;
6.基于IT技術的系統模型。與從零開始開發新系統不同,現實和數字虛擬世界間互作的模型包括模擬機電工程等。
(三)以太網等現代網絡課程的設置
以太網具有大量、實時以及遠距信息傳輸的特點,能夠適應設備的增減變動,網絡架構的擴張,并滿足實時跨廠信息傳輸要求,是工業4.0 實現的關鍵。在工業4.0 的CPS(Cyber Physical System, 人機物融合系統)下,基于智慧工廠愿景,布建以太網絡和基于PC 控制器完成企業工廠全面IP化已成必然。
學生需要掌握相應知識點包括:以太網的分類與發展(包括標準、快速、千兆和萬兆以太網)、以太網的拓撲結構、傳輸介質(包括接口工作模式、VLAN 以及高速以太網等)以及網絡體系結構(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協議)等。以太網能夠實現管理級至現場級的數據傳輸,只需要運用一種網絡技術,無需涉及其他網絡技術,顯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管理能力
工業4.0 對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的管理體制已不能適應工業4.0 體系的要求,需要構建新的管理制度,例如,數字化的企業管理制度、現實制造與虛擬呈現結合的管理體系以及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等。工業4.0不僅僅意味著技術和生產的轉變,而且意味著調整原有的管理和組織結構。一件大型設備或精密儀器的生產有可能需要整合全世界的資源,需要學科間、行業間、國家間的緊密配合。
在工廠實際運營中,管理人員需要更加專注,特別是針對異常情況的管理。與傳統通過統計分析報表檢查運行不同的是,在工業4.0 條件下工廠運營的各種異常直接通過APP發到一線生產人員、管理人員以及部分高層人員的手機和郵箱中,直接管理人員根據實際情況在第一時間分析判斷,決定是否由一線人員處理或者上報更高層管理人員處理,確保出現的問題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有效解決,以最快的速度恢復生產,提高效率。
因此對于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的管理知識主要包括:生產計劃、圖論、線性規劃、約束理論、設備管理以及
質量管理等;建議設置的課程包括:工業管理、管理系統中的計算機應用、質量控制等。
(五)新技術的掌握與應用
在目前的信息時代里,技術更新速度快,升級周期短。在高職計算機專業課程設計中需要及時更新相應的課程。在工業4.0 條件下,學生需要掌握的新技術主要包括大數據、
物聯網、移動互聯和云技術等。新課程的設置不僅能滿足學生對當今世界計算機領域新技術了解和掌握的迫切愿望,同時顯著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核心關注:拓步ERP系統平臺是覆蓋了眾多的業務領域、行業應用,蘊涵了豐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軟件業務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應鏈、成本、制造、CRM、HR等眾多業務領域的管理,全面涵蓋了企業關注ERP管理系統的核心領域,是眾多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首選的ERP管理軟件信賴品牌。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guhuozai8.cn/
本文標題:培養智能化人才成為企業轉型的當務之急
本文網址:http://www.guhuozai8.cn/html/news/10515520645.html